乐清携手理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可持续发展优势——
在阿坝高原留下满满的期待
本报记者 周琳子
温州向西2000公里、海拔向上2000米,这是乐清市驻四川阿坝州理县帮扶工作队扎根的大致坐标。
乐清干部以催生当地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的目标来到这里。眼下,援川三年进入倒计时。近日,记者再赴理县,走进一户户农户牧民家中,一个个乡村振兴项目点上,一群群党政干部忙碌的身影间,再探援川干部为当地留下了什么。
留下好风景
“窗口的好风景,养活了全家人”
距离成都160公里的孟屯河谷,风貌犹如仙境,被人们称为“梦开始的地方”。对于从小在这里长大的90后藏族小伙何新丹而言,他的“圆梦之旅”是从对口支援工作队到来后开始的。
何新丹的家在孟屯河谷所在的上孟乡塔斯村村口,“吾乡酒店”是他家的新招牌。
“赶紧进来喝茶、晒太阳。”何新丹热情地招呼我们在小阳台坐下。半人高的窗外,两座高山挺拔耸立,其间一条小河缓缓奔来,框出了一幅“孟屯河谷山川图”。
何新丹熟练地指了指通往河谷边游步道的路,推荐我们一会儿去走走。他说,来住店的客人都是奔着这景来的,所指的方向,是两年前才探出的新路。
彼时,这里还是片荒地,游客透过车窗看看风景,或是下车拍个照就算来过了。直到两年前,对口支援理县的乐清工作队前来考察。“他们说用闲置土地连片流转的方式,招引农旅项目来村里开发。”上孟乡宣传委员何蔚回忆道,这些名词对当地人来说有点陌生,但几个关键信息很吸引人:盘活土地,不需要自己种地,能赚钱,还有好风景……
2022年下半年,“遇见塔斯”农旅观光休闲园项目准备启动。次年,村集体闲置土地开始流转,工作队引入运营方,以每亩1200元的价格租用土地,第四年起租金涨价并开始分红,随后每年增加10%的比例持续分红。
如今,村里45亩荒地摇身成为妮娜公主葡萄、高原芬芳李种植采摘园,其间点缀着藏羌风格的园艺小品,旅游业态一下子丰满起来。
从去年夏天开始,村里114户民宿订单火爆,3920张床位在高峰期几乎全部抢空,日均游客量破万。
何新丹的民宿在2023年营收超过了20万元。更欣喜的是,村里家家户户都和他一样,齐心协力动起来,充满对美好未来满满的期待。
留下好经验
“脑袋里装着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塔斯村的变化,源自浙江的“千万工程”经验。2021年乐清对口支援工作队抵达后,对理县11个乡镇、14个重点部门和71个村全面走访调研,决定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入手,改善基础设施,提升产业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三年间,对口支援的乐清驻理县工作队持续投入3500余万元,先后对丘地、甘堡、卡子、塔斯、日波等村子进行重点打造。
援川干部、理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挂职)朱小恭介绍,少数民族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有很大的不同,为此工作队注重向理县干部、群众请教学习,依“理县所需”倾“乐清所能”,努力将浙江的改革创业经验,结合当地实际落地生效。
“光靠资金投入其实远远不够,浙江干部有好眼光和强执行力。”日波村“一肩挑”干部杨友明这样解读村子的改变。
2021年起,对口支援工作队投入上千万元资金,在孟屯河两岸依势建起河堤、小桥、亭子、游步道,现在都成了村民和游客最爱的打卡点。
当前,阿坝州正分批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日波村的经验在周边村迅速传播,开始复制推广。三年间,“趣味乡村”通化乡卡子村、“河谷秘境”上孟乡塔斯村、“屯兵故里”甘堡乡甘堡村、“藏式婚礼目的地”古尔沟镇丘地村一一涌现……有了属于自己的发展“名片”,村子的振兴路越走越宽。
留下好作风
“为找人才一天跑了700公里”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对工作队干部的初印象,“不理解”“不适应”在受访的当地干部群众口中出现频率非常高。
发改是对口支援工作的线口部门,理县发改局党组书记、局长万航与工作队的接触非常多。在万航的记忆中,马不停蹄是工作队工作的常态。“三年间,工作队把理县11个乡镇71个村(社)走了许多遍。经常白天下乡看进展,中午、晚上休息时间开会优化方案、细化任务。”万航感慨,刚开始不太适应,但现在本地干部也在转变,干劲也上来了。
“为了找一个人才,一天跑了700公里往返若尔盖,聊了2小时,当天就要返程。”同行的当地驾驶员回想起这趟出车,有些不理解。“实际上是瞄准一个好项目,就有一定要拿下的决心。”理县经信局局长谢一璨这样评价。从若尔盖,工作队招引到了乐清商人章纪钱团队,带回了海拔2300米以上无法种植经济作物的解决方案,激活理县高半山一万多亩闲置土地。成功试种出的高原“香香李”和“雪域明珠李”,预计亩产可达2000斤左右,是现有理县水果亩均收益的2至3倍。
“正是因为他们的敬业、认真,让援建资金在高原投出了大效益,才能收获老百姓的满满好评。”谢一璨这样评价,“我们也边做边看边学先进的发展思路、认真的干事态度,这是工作队即使离开也会留下来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