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如何促进共同富裕
看“浙江经济第一区”出招
郭海峰 梁颖琪
日前,在杭州区划调整三周年之际,余杭区发布一季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该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4.26亿元,取得GDP总量、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等五项全省第一。1000多个日夜的奋战,余杭区不断向新而进,在逐渐巩固“浙江经济第一区”之位的同时,迈入了打造“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下称“新中心”)新阶段。
建好融的载体
打造良渚文化大走廊
今年,杭州市余杭区首个全区性大会选择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随后的第二个全区性大会,选择聚焦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两个大会,余杭向外界传递着鲜明的信息:既要有经济“硬实力”,也要有文化“软实力”。
余杭区东西向延伸着一条璀璨的文化“玉带”。以被誉为“中华第一城”的良渚古城遗址为中心,向西是传承千年的径山文化,往东是拥有两千年底蕴的大运河文化,“玉带”上还散落着良渚博物院、杭州国家版本馆、瓶窑古镇、安溪老街等一颗颗“明珠”。
如何更好保护良渚遗址,传承中华文明?如何串珠成链,盘活以良渚文化为核心的文旅资源,打造城市新IP?
在保护第一原则下,余杭汲取了城西科创大走廊发展模式的经验,推动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生态资源、产业资源深度融合发展,用一条“文化大走廊”赋能“新中心”加速建设。
去年是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元年。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余杭硕果累累。杭州亚运会火种在这里点燃,良渚元素闪耀赛场内外;首届良渚论坛成功召开,来自91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位代表出席论坛;《良渚文化大走廊发展战略与行动规划》编制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创成省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区、全省唯一的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入选“浙江省乡村旅游五创行动试点名单”、浙江省保护发展联盟秘书处成功落户、“文旅深度融合工程”综合评价位列全省第一……
当下,伴随着良渚文化大走廊首期十大工程的推进,良渚文化国际交流中心、良渚港综合保护、径山茶文化公园等项目蓄势待发;《良渚文化大走廊“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出台,更是让这条大走廊的建设进入“2.0”版——打造一个文化人才集聚地、文化产业兴盛地、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文化传播传承地。
为此,余杭也给出了颇具吸引力的政策。
比如,在大走廊打造运动休闲、主题乐园、旅游演艺等休闲旅游项目,给予投资额10%、最高200万元的补助。
再比如,引进全球知名酒店集团品牌及运营团队,最长享受三年最高可给予500万元奖励。
值得注意的是,自提出至今不到一年半时间,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已经实现战略层面的跃升:继被写入去年的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后,今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将持续推进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
由此可见,建设良渚文化大走廊,不仅是通过文化的保护与挖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更是要以打头阵当头雁姿态,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通过“良渚之窗”向世人展示文明中国。
培育融的品牌
夯实乡村振兴底座
余杭举全区之力建设的良渚文化大走廊,有项很重要的使命,就是探索文旅赋能共同富裕之路。
径山文化是良渚文化大走廊的一颗“文化明珠”,是余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径山镇径山村被誉为“禅茶第一村”。每逢周末或节假日,这里游客络绎不绝。很多人特地赶过来体验“径山茶宴”,感受宋代文人雅士点茶、斗茶的风雅。径山村党委书记俞荣华透露,过去一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360万元。很难想象,20多年前,这里还是个较为贫困落后的村落——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不到1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也只有4000元左右。
近年来,径山打通产学研旅致富链条,持续放大径山茶致富“金叶子”带动效益,径山镇上榜杭州市共同富裕示范城市范例第一批试点、入选浙江省首批共同富裕实践观察点。
春日寻鲜,以竹笋制成的百丈特色美食——花生笋干、笋衣包子备受游客欢迎。百丈镇作为毛竹之乡,以竹带来“百丈百味”,如竹筒制饭,有着独特的舌尖味道。当地民宿也以竹为题,依竹而生,同时推出挖笋、露营、品茶等体验活动,以创新形式促进文旅消费。
以文促旅,百丈镇还充分利用闲置农房和低效民宿,建设了7家主题各异、风格鲜明的地方文化空间和乡村博物馆。前不久,蔡志忠文化馆落户余杭百丈镇,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群山涌翠,竹海茫茫间,百丈镇溪口村又添一个“文艺范”的生力军。如今,百丈镇正在积极建设“乡村博物馆第一村”,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打造“看得见文化、品得了艺术、留得住乡愁、带得动致富”的百丈样本。
而在余杭瓶窑老街,这里正在打造“非遗街区”,目前已建成杭州首个非遗馆群,包含良渚玉雕馆、余杭纸伞馆、瓶窑陶艺馆、风筝灯彩馆、蚕桑文化馆等5个非遗馆。馆内,除了展示区块外,还专门设立了能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技艺交流以及非遗体验的区域。去年,余杭区还入选了首批省级“非遗助力共同富裕”试点地区。
“此外,我们还有余杭之夜、余杭十二时令全域挑战赛等文旅体品牌活动,以农文旅融合促进老百姓增收,助力共同富裕。”余杭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说,未来,余杭区还将立足深厚的历史文脉和良好的生态优势,继续因地制宜构建东部文化遗产、西部禅茶竹海、中部湿地水乡和科创休闲的文旅融合空间,以“一镇一品”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打造余杭特色的文旅IP,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余杭力量。
用好融的空间
让发展成果普惠共享
随着文化势能持续激荡,一个个乡村蓬勃发展,文化惠民多点开花,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余杭各方使出了“洪荒之力”。
被评选为浙江省最美融合公共文化空间的余杭文化中心正在探索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之路。该中心汇聚了图书馆、文化馆、非遗馆、大剧院、文旅大数据中心,推出“余杭文化中心体验日”,探索一套新型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转型升级。
新港村把亚运会的浓厚运动氛围转化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动力,不仅建起了足球场、篮球场、波浪道、室内体育馆,还经常组织各类体育赛事。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新港村已从原来的“农业+旅游”模式提升为“体育+农业+旅游”模式。
位于乡村的文化空间则着眼于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和创新发展。在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这里以融设计图书馆为核心,正在打造艺术文化村落。融设计图书馆和自然学校由村内公益组织负责运营,致力于传统美学、自然教育产业发展。其中自然学校每年服务超过150个企业、学校,接待访客10000余人次,开展活动近200场次。
此外,余杭区还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由杭州万科投入建设的良渚文化艺术中心深耕“书、展、演”领域,形成了“樱花节”“戏剧节”等活动品牌。玉鸟集自开业以来,平均每日接待客流约1.5万人次,月度销售额超1800万元,获评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休闲街区。
“新中心”不仅是产业城、通勤地,更是烟火气、宜居地。不分城乡,漫步在余杭街道,文化空间不断提档升级,文化服务供给繁花似锦,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日益完善。81处余阅公共阅读空间和93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激活了文化服务“神经末梢”;全年开展“美丽洲”“相约”系列惠民活动200余场,契合年轻人多元需求,推出“余悦时光”艺术疗愈品牌,举办芯潮夜市、ELLE风尚大典、梦想未来音乐节等,惠及群众达40余万人次;已建成嵌入式体育场地10万平方米以上;包含“一场两馆”的国际体育中心将于2027年4月投用;当地布局的城市服务综合体区块建设正加快推进,设有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设施。
三年裂变升级,如今“浙江经济第一区”正豪情满怀,坚定不移地推进文旅融合深度发展,丰富产品供给,繁荣文旅产业,壮大文旅消费,全方位打响“五千年中国看良渚”金名片,让文化艺术在这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为持续擦亮“人间天堂·最忆杭州”金字招牌,为助力杭州建设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贡献余杭文旅力量。
(本版图片由余杭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