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寻亲,寻情

——记“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孙嘉怿

  和全国各地400余名志愿者组建烈士寻亲志愿团队,到访25个省份、7个国家收集整理724座烈士墓地的4万余条烈士信息,帮助1400多位烈士成功找到亲人……85后宁波姑娘孙嘉怿用一腔真情追溯和记录历史的事迹,曾经感动许多人。

  4月29日,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颁奖暨百场宣讲启动仪式在中央团校举行,宁波市海曙区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孙嘉怿作为获奖个人到场领奖。她说,希望带领更多青年一起成为红色追“星”人,继承革命先辈遗志,走好走稳新一代青年人的长征路。

  故事缘起于2006年。当时,孙嘉怿偶然参加了一次为抗战老兵收集手掌印的志愿活动。在和老兵的交谈中,被深深触动的孙嘉怿开始思考:“除了志愿服务,我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在那之后,除了与身边的抗战老兵结对关怀,孙嘉怿还常常利用休假和出差的机会,到全国各地看望参战老兵、瞻仰烈士。

  “很多烈士牺牲时,年纪比我还小,有的甚至还没成年。他们留下名字了吗?家人知道他们的壮举吗?”孙嘉怿把自己在烈士陵园拍摄的视频和照片分享给网友,号召大家在多多了解那段历史的同时,力所能及地帮助全国各地的烈士寻找家人。

  2017年,一位志愿军烈士家属找到孙嘉怿。他提供了一份拍摄于朝鲜志愿军烈士安葬墓园的视频,希望志愿者可以帮助整理烈士资料,一起为烈士寻亲。于是,孙嘉怿在网上发起“我为烈士来寻亲”志愿服务项目,并招募到26名志愿者,一同正式开启寻亲之路。

  籍贯不详、番号不详、重名人数众多……刚开始,寻亲并不顺畅,孙嘉怿就用“最土”的方法,从每一帧视频中截取名字,和志愿者伙伴逐条记录、逐行分析,再与中华英烈网和抗美援朝纪念馆的数据库进行双向比对,最后梳理出一份千人烈士名单。

  有了成功的经验,孙嘉怿和她的团队又逐步建立了一个包含3万多名烈士信息的数据库。“如果数据库里有,家属给的信息完整,最快两分钟就能找到安葬地点。”孙嘉怿每天都会随身携带一个硬盘,里面不仅有烈士的姓名、出生年月、家庭住址,还有部队番号、牺牲时间、牺牲地点以及参加革命时间等详细资料。

  三年前,孙嘉怿开始和高校合作,落地“我为烈士修遗物”项目,为年轻烈士修复遗像、家书、英雄牌匾等,带领更多年轻学子守护红色根脉。

  目前,全国约有烈士2000多万人,但实际上能够留下名字的仅有196万人。“那些不知名的烈士,身后也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感人事迹。”孙嘉怿一直坚信,会有更多的人通过他们的行动,学习烈士们身上坚贞不屈、为国奉献的家国情怀。

  有人问孙嘉怿,这份事业辛苦吗?孙嘉怿总是回答,寻亲之路凝结的团结力量和浓浓温情,可以冲淡所有的苦。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寻亲,寻情 2024-04-30 26811652 2 2024年04月3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