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春和景明,相约诗画江南

  奉化:打卡乡村剧本游

  本报讯 (记者 周文丹 共享联盟·奉化 景士杰 通讯员 赵伊丽) “这两天在村里除了赏花拍照,还推荐你们玩一玩我们村新推出的‘剧本游’,跟着游戏沉浸式打卡乡村。”4月3日傍晚,宁波市奉化区大堰镇谢界山村“柿子红了·燕来山田”民宿负责人沈姣蓉正在给准备来度假的游客“定制”两天一夜的乡村游。

  大堰镇是奉化唯一的全山区乡镇,也是全国首个生态环境教育特色小镇,生态环境优美,海拔最高处逾900米,有“云上大堰”之称。由于海拔较高,这里的油菜花花期较平原地区要晚一至两周。每年清明节前后,正是大堰镇高山梯田油菜花的盛放期,引来各地游客游玩赏花。

  今年油菜花季,为给游客带来更多元的乡村旅游体验,大堰镇首次在谢界山村推出解密乡村“剧本游”。“据说谢界山村是因山水诗人谢灵运曾驻留而得名,因此游戏以‘唐诗之路’为主题,以谢界山村为实景场地,串联起田园、民宿、公园等场景,游客通过参与诗歌解谜游戏,可以零距离探村,感受诗意乡村的独特魅力。”谢界山乡村运营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

  “漫步‘云上大堰’,赏千亩油菜花,以花为媒,至今我们大堰镇已持续举办16届生态文化节。”大堰镇镇长周唯介绍,近年来,依托自身生态优势,该镇持续推动生态旅游、生态农业、文化创意等产业有机结合,持续打造了一系列受欢迎的农文旅融合新场景,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乡村体验。这阵子,每逢周末,每天都会有2000余名游客前往大堰镇踏春游玩。

  平阳:去千年古驿赶集

  本报讯 (记者 甘凌峰 通讯员 林斌 宋宛 薛杨杨) “元宝送到您手上,祝您平安吉祥。”平阳新民和剧团演员扮演的财神取出两个小元宝,递给欢喜雀跃的小男孩。一旁,社区工作人员扮演的陆游风度翩翩,身着一袭杏色长衫,微笑着和游客合影。

  4月4日,第八届钱仓清明文化旅游节在平阳县鳌江镇拉开序幕,以“古驿宋韵,福地钱仓”为主题的民俗活动轮番上演。身着华服的财神、陆游、黄友、史伯璿4位NPC沿墨耕农场、金钱古街巡游,途中随机与游客进行钱仓常识、宋代诗词有奖问答,大家在互动体验中品味钱仓民俗文化。

  春雷响,春耕忙。鳌江镇钱仓社区是浙闽交通要塞,每年清明前后,春耕备耕的附近百姓在此购买生产生活用品,形成了传统集市。钱仓清明集市历史悠久,是浙南地区最大的民间集市,被列为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走钱仓,钱财满仓”,也是钱仓对游客的最大祝福。

  今年的活动以宋韵文化为主线,设置商贸集市、特产展示、百家盛宴等五大场景。一年一度的传统集市吸引本地摊主和全国各地的商户云集于此。沿街边走边看,米塑、平阳蛋画、瓯绣等非遗制作技艺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让过往游人大饱眼福;黄渎酒、黄隆泰糕点等各类钱仓本地传统美食香气四溢,摊位前的游人一拨接着一拨,烟火气十足。

  立体的玫瑰、栩栩如生的飞龙、憨厚的乌龟……苍南糖画非遗传承人赵典敏的摊位前围满了孩子。赵典敏每年清明都会来钱仓集市摆摊,凭借着高超的手艺,次次收益颇丰。

  “几年没来,没想到现在活动内容这么丰富。”鳌江本地人李先生惊讶于今年的变化之大。与往年相比,今年的钱仓清明文化旅游节还设置了众多时下年轻人热衷的打卡体验场景。浪漫玫瑰花、彩虹百步梯、网红地标墙、幼儿绘画展……“老地方”改造成新地标,烟火气和时尚感兼备的特色集市跃然眼前。

  桐乡:高杆船技秀绝活

  本报讯 (记者 宋彬彬 王志杰 共享联盟·桐乡 徐振华 袁海星) 两根带梢毛竹凌空飞架。两位表演者爬到毛竹顶端,动作轻盈似云间漫步,时而双手放开,仰躺竹上;时而足勾竹端,身体倒悬;时而双臂挽着毛竹,模仿蚕宝宝吃桑叶、上山吐丝……

  这是4月4日桐乡市洲泉镇第十七届双庙渚蚕花水会现场的精彩一幕。作为每年蚕花水会的压轴节目,水上高杆船技展演总是备受瞩目。

  人在杆上翻、杆在船上立、船在河中行,是高杆船技的最大特色。与往年有所不同,今年的高杆船技展演进行了创新,在同一艘船上使用双杆,水天之间,表演者绕竹翻转,引得岸上观众惊呼不已,掌声此起彼伏:“这是真功夫啊!”“太厉害了!”

  随后,蚕花水会还举行了龙舟和摇快船比赛,来自洲泉镇各行政村代表队的12艘龙舟和8艘快船,分组进行激烈角逐,船上的桨手与舵手齐心协力,船只在水中飞快穿梭。

  据悉,洲泉镇双庙渚蚕花水会2009年被列入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20年又被列入“浙江省二十四节气农耕活动”。“我们希望通过举办这一活动,进一步保护和弘扬水乡蚕乡非遗文化,展现洲泉的民间民俗魅力,生动奏响‘水映洲泉’乐章。”洲泉镇党委书记俞国斌说。

  常山:巧手学做“清明泪”

  本报讯 (记者 赵璐洁 共享联盟·常山 张曌) 清明时节,常山县东案乡金源村的宗祠里,来自东案乡金源小学的20余名学生正在全神贯注地学习制作“清明泪”。

  相传,当地乡亲为了表达对先祖的思念,每逢清明,就把米粉搓成圆圆小粒泪滴的形状,哀思先人,习俗流传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一粒粒米粉团在孩子的一揉一搓间逐渐成形。“清明泪”有两种口味,不加艾叶的,色白,如珍珠无瑕;加了艾叶的,色翠,如翡翠深邃。这一颗颗绿白相间的“泪珠”煮熟后,看着晶莹剔透,吃在嘴里更是清香滑糯,这也是春天的滋味。

  “这是我第一次学做‘清明泪’,了解传统习俗背后的渊源和历史。”金源小学四年级(3)班学生郑艺琳说。

  除了制作“清明泪”,学生还参与彩绘纸鸢、植物印染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帮助孩子了解当地的清明传统习俗,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从小就种在他们心里。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春和景明,相约诗画江南 2024-04-05 26755278 2 2024年04月0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