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亲历·人物

温州将急救站延伸至乡镇,记者现场体验——

为生命赢取每一秒

  “喂,120,这边需要急救……”日前,家住瑞安市平阳坑镇东源村的陈女士发现家中老人呼吸困难,拨打了急救电话。瑞安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紧急调度该镇急救站,从接警到急救车抵达仅用时8分45秒。平阳坑镇急救站设在该镇卫生院,建站之前,急救车抵达最快也要19分钟。

  过去,山高路远、医疗资源薄弱的农村,一直是120急救的痛点和难点。从去年开始,温州大力健全急救网络,下沉急救资源,在乡镇建立急救站,建立稳定的急救队伍,加快农村急救速度。日前发布的浙江省急救数据显示,温州农村急救从接警到派车抵达,平均用时10分11秒,速度居全省前列。

  近日,我来到温州农村的急救站,坐上急救车,跟随急救医生、调度员等,体验农村急救的争分夺秒。

  调度乡村急救——

  平均每人每天接150多个电话

  过去,温州市急救中心只能调度市区的急救车辆。2023年开始,为了加快农村急救速度,温州实现市域统筹调度,成立106个乡镇急救站,救护车直接进驻各乡镇卫生院,让每个乡村与急救站的距离缩短到平均8至10公里。

  瑞安是全市最早将急救车投放到乡村的县(市、区)之一,61辆急救车已覆盖全部乡镇。一走进瑞安市急救指挥中心,我就听到此起彼伏的通话声。“这里是乡村急救调度的核心,你的体验就从这一环节开始。”瑞安市120急救指挥中心主任曾晓秋对我说。

  “呼救就是命令”,墙上的一行标语像是给我提醒,我的内心忍不住开始紧张。

  急救指挥中心前排是一个整面的数字屏,显示瑞安市院前医疗数智急救一体化驾驶舱平台。这里实时统计当天急救电话的受理时间、派车时间、出车时间和到达时间,还有对急救病人的病情分类,哪个乡镇街道出车多、乡村呼救多,一目了然。

  “嘟——”电话铃声又响了。调度员林慧雅利落地接起电话:“好,别急,车子马上过去。”说着,她在调度系统上输入接车地址,查看在院车辆,边回复边一键发送调度短信,不到10秒的时间,这边正准备挂电话,那边急救车已经准备出发。速度之快,让我一下子没反应过来,急忙凑近她的电脑屏幕去查看。“刚呼入的是患者家属,他父亲头晕下不了床,在接到电话的那一刻,系统已经自动录入了电话信号地图位置——在马屿镇一个乡村农场里,我们要做的就是核实准确位置,快速判断就近急救车,尽快出车抵达。”林慧雅说,顺着她的鼠标,屏幕的一张地图上显示出各辆在岗急救车的信息,司机出车、驶向现场、抵达救治,急救车每移动一步都在地图上实时显示出来。

  说话间,电脑显示急救车已经抵达,看看时间,11时25分19秒,距离接通电话不到7分钟。“要记住急救车位置,就近选3公里内的派单,如果呼救人位置距离毗邻乡镇急救车更近,我们可以跨区域派车。”林慧雅说,这项工作需要高度专注、精神集中,特别考验紧急关头沉着应对的能力。

  “你好,别急,我们马上到了。你先轻拍患者肩膀看看他有没有意识。”接通电话,调度员颜海燕调派急救车同时,判断患者病情并指导亲属查看,“尤其在乡村,很多村民缺乏急救知识,呼救电话接通其实意味着急救已经开始,我们的指导说不定就能为挽回患者生命增加更多希望。”她告诉我,最紧急的就是碰到心脏骤停的病情,要指导对方判断患者意识,拍肩膀、看腹部,观察是否正常呼吸,危急时刻要口述教对方心肺复苏。

  很快到了中饭时间,调度员却没有人起身去吃饭。“其实午间或者晚间休息的时候,急救事故会多一些,往往路上车多突发事故多,大家错过饭点是常态。”曾晓秋说,急救调度员白班早8时到晚7时,晚班则颠倒过来,24小时不停歇,平均每人每天接150多个电话。“每一通电话就是求救信号,我们守在电话前,不错过抢救的一分一秒,就是在给生命留时间。”曾晓秋说。

  飞驰村道救援——

  全程联动、紧密配合的生命接力

  路上又是怎样的生死时速?套上急救服,我准备跟车体验现场救援。

  马屿镇卫生院距离瑞安市区半小时车程,服务辖区包括60个行政村,4辆急救车轮轴转。这天值班的急救医生吴义孟见我到来,打趣地说要给我当“师傅”,“这身急救服穿了就不能随便脱下,值班期间我们要随时待命出发。”他告诉我,急救快速就体现在细节里,出发前就做好万全准备。

  下午4时许,急救站里突然传出了“抢救声”,原来急救团队正在模拟急救心肺复苏训练。“这也是快速急救的一环。”趁还没出车,吴义孟喊我赶紧一起学习。一次出车,随车的有一名驾驶员、一名急救医生和一名护士,急救训练也是团队一起搭档练习。

  “听我的节奏,手臂要直,1、2、3、4——”吴义孟开始指导我训练。我跪着身,两手掌交叉按在急救模拟人的胸口用力向下按。这时我发现轻轻按压根本没反应,于是按照老师指点,手臂垂直于后背,用尽全身力气按下去,模拟人的胸口这时才有轻微回弹。“好吃力啊!”我不禁有些泄气。“所以我们每天都要训练,正副班轮流练习、互相纠正,要知道我们的熟练程度,决定了救人是否快速高效,关键时候能救人一命。”听着吴义孟的话,我又打起精神学习,“模拟仪器已经监测到你刚刚的按压频率和力度,很不错,多练几次就可以一起出车了。”他又给我加油打气。

  来到急救站已经一个小时,什么时候会出车?我在心里犯嘀咕。值班护士谢晨炫告诉我:“这其实是好事,说明无病无灾。”他手里捏着手机,“调度电话我们早就熟记于心,看到三个‘6’的电话开头,就得往车上跑。”我不敢掉以轻心,准备去急救车上看看,当班司机何健熙已经在车上待命。

  “嘟——”说时迟那时快,吴义孟手机响起。“隔壁曹村镇丁凤村南平路有个老人胸口闷、下不了床,需要支援。”我一看时间,是晚上6时34分,我们马上出发。天已暗,行驶在村路上,急救车不停颠簸,开得飞快,甚至有点让人晕车。看似宽敞的急救车,其实内部被各种急救设备填满,中间一张供患者躺卧的可升降推车,前面、侧面,医生、护士坐着,最多还能坐下两名家属。6点50分,急救车抵达。

  跑上村道、跨过泥泞台阶,我跟着吴义孟以最快速度来到村民家里。眼前的老人卧病在床,吴义孟马上评估老人病情,用听诊器听诊。谢晨炫给老人测体温,发现有轻微低烧。患者家属告诉我们,老人今年87岁,有心脏手术史。我们撑开担架,一鼓作气将老人抬起往急救车上送。回程时我又瞄了一眼时间:6时54分。

  反应快、判断快、动作快,这一切连锁反应让乡村急救更迅速。在车上,吴义孟继续给患者检查,贴上心电监护仪,测量血压、血氧,查看心电图,向家属了解病情,我在边上帮助记录。原来不久前老人家做过心脏搭桥手术,既往有心血管病史,呼吸困难已经有两天时间了。吴义孟马上把心电图结果拍照发到胸痛中心急救群,“群里有全市心内科医生专家,村里老人多发心胸疾病,院前诊断方便更快救治。”经过和家属商量,我们决定先将病人送到镇上的卫生院治疗。刚一送达,医生薛依云赶来接应,“群里看到了,患者可能因为术后感染发烧导致胸闷。”交接完院前院内记录单,患者被送进急诊室,我们才安心,吴义孟转头提醒我,记得保存好患者出车时各种记录、病历。

  一趟乡村急救下来,我感受到的不仅是快速行动,而且是一场全程联动、紧密配合的生命接力。

  连线乡村急救车——

  医生远程指导,上车就是入院

  “和时间赛跑很关键,高效救治也很关键。”在瑞安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综合科科长张海成告诉我,要想了解乡村急救网络,还得跟着急救车到医院去仔细看看。

  在马屿急救站跟了几个来回后,我跟车来到瑞安市人民医院瑞祥院区急诊室,这里比想象中更忙碌,急诊台护士来回接应送来的急救患者,根本顾不上说话。该院急诊科副主任护师蔡黎微打开“院前院内协同救治平台”给我看,“大屏里实时跳出急救任务告知单,今天送来的患者有点多,他们上急救车的时候,我们就同步接收信息了。”

  在协同救治平台的大屏幕画面里,我们看得到前来的急救车行驶轨迹。急救医生可以判断抵达时间,还能直接拨打视频电话,远程了解车内患者的情况,调取患者心电图数据等。“患者骨折情况如何,还能行动吗?”蔡黎微演示远程连线,那一头传来车内急救医生的回应,“马上抵达,现在患者情况稳定。”在画面里,我们看到多个急救现场,急救车前进的路段、司机驾驶舱,还有患者在急救车内的状态。

  “实时了解急救情况,方便我们分诊处置,与车内急救医生一起会诊患者病情、远程指导等。”蔡黎微告诉我,患者在到达医院时,急诊室已经安排好手术间,争分夺秒开展治疗。

  原来,医院和急救车的“生命防线”已经紧紧串联。在瑞安市人民医院万松院区,该院急诊科主治医师陈放正在连线急救车内医生,“患者胃出血,这里山高路远,大约过来还要半小时,要先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稳定。”陈放说,急救不仅是响应、接车、送达这些环节,关键是在危险时刻精准施救,必须把每一个环节都想到位。

  张海成和我聊起急救的难处:“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急救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各种突发意外伤痛疾病总会存在,即使我们速度再快,也比不过关键时刻就在身边的人。”说着,他给我展示手机上的互联救治平台,“在这里我们已经培训了5000多名志愿者,他们遍布在城市乡村的各个角落,遇到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我们可以呼叫附近的志愿者前往,可能比救护车更快抵达施救。”

  “今天我也认真学习了一番,是否能当志愿者?”我问。张海成表示欢迎。他说,当地一直在扩大志愿者群体覆盖范围,经过急救培训,志愿者持证上岗,“救”在身边的氛围越来越浓。

  走出急诊室,夜已深,我看到医院门口还不停地有急救车驶进。乡村急救的“快速路”,背后是一群人的努力。一辆辆飞驰在生死时速上的救护车,不问山高路远,只为快速抵达救援。


浙江日报 亲历·人物 00006 为生命赢取每一秒 2024-03-27 26707395 2 2024年03月2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