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专版

杭州湾上虞经开区:逐新提质 蓄能未来

  春风浩荡,发展的春潮澎湃激昂。

  龙年伊始,杭州湾上虞经开区招商引资“开门”红火,计划总投资额超189亿元的5个项目相继签约落户,涵盖半导体、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新兴领域。

  跟随跳跃的“数字”在经开区一路行来,一股股向上的力量在升腾成势——重点项目纷纷落地,项目建设快马加鞭,一条条产业链加速形成,产业育“新”势头劲猛;科技创新在各大工厂迸发出先进产能,产业智能化、数字化不断推进带来迭代变革;苦干实干巧干破冰改革,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正在形成逐“新”提“质”的强大合力推力。

  聚焦发展一以贯之

  产业体系积厚成势

  “企业刚落户时,这里还是杭州湾精细化工园区,当时最吸引我们的是这里良好的化工产业基础。20多年来,精细化工园区提档升级为国家级经开区、千亿级经开区,化工产业也在持续迭代升级,不断向精细化、高端化发展。回溯发展线,背后是一脉相承,是一以贯之,是一张蓝图画到底。”中欣氟材创始人回首企业创业发展史有感而发。

  2000年,中欣氟材在杭州湾上虞经开区拿地60亩。20多年的发展,60亩土地拓展为占地283亩的上虞生产基地,小企业已然发展成为拥有1个总部管理中心和4个基地的上市公司。企业也从传统含氟医药、农药中间体起步,通过在精细化工领域的持续深耕,基本完成萤石—氟化氢—精细化学品全产业链布局,同时向新材料产业等新兴产业进军。

  从企业和经开区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经开区培育新质生产力并不是从头开始、摒弃过往,而是结合自身实际,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速新旧动能转换,厚植高质量发展根基,使得高质量发展持续向上、向“新”。

  “上虞化工产业起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成为上虞的基础产业,先后历经原始集聚、先改先治和改造提升等阶段。与此同时,产业体系也经历了一系列变革。转型升级的每一步都是面向高质量发展的一次爬坡。”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事实上是对产业体系进行系统性重塑的过程,既有“从无到有”的新兴产业的建构,也有既有产业“从有到优”的创新和重构。

  善谋者胜,远谋者兴。回到经开区的现实,从大力发展“现代生物医药、新材料以及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的“2+2”产业集群,到谋划“高端新材料、现代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氢能源”等产业的“4+3+1”培育方向,再到构建以“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为核心的“3+2”产业体系,直至瞄准“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半导体装备及材料、新能源装备及材料产业和前沿新材料、氢能与储能、未来医疗、合成生物”赛道的“5+4”产业体系,经开区产业体系的发展脉络和厚积优势清晰可见。

  新材料产业被视为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产业方向。依托良好产业基础,经开区抢先开辟“新赛道”。2020年,上虞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平台成功列入省第三批“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培育名单。近3年来,平台新引进项目19个,总投资超550亿元,已集聚新材料产业链企业146家,2023年平台产值达到1043.7亿元。

  以数观形、以形见势。在数字中解读经开区的经济新趋势、新格局、新动能,同样也孕育着经开区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道路上走在前、争一流的饱满动力。去年,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跃居全国第60位,全国化工园区排名提升至第9,新材料“万亩千亿”平台跻身全省第7,连续两年获评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五星示范园区(绍兴唯一)。经开区2023年实现经济总量2411亿元,其中,规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0.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7.3%。

  聚焦创新一往无前

  激发活力向质图强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载体,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的企业早已“摩拳擦掌”。

  同样是一吨铜带,价格差距有多大?国内铜带行业产量最大的黄铜带每吨加工费在500元到3000元之间,而一吨自主研发的铜镍锡高强高耐磨合金仅附加值就高达80000元。这是新晋级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惟精新材料的答案。

  惟精新材料是一家由国内高精度铜板带领域多位资深人士与技术专家发起创建的生产各类高性能新型铜合金板带材的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精密端子连接器、接插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等,最终应用于电子信息、汽车船舶、高端装备、电力电气、航空航天等领域。2017年落户经开区,2020年才正式投产的惟精新材料,去年实现销售收入近14亿元,同比增长30%,并成功跻身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一卷铜合金板带材和它背后的创新企业是新质生产力有说服力的诠释:产品科技含量更高、更有市场竞争力。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但不是唯一。传统产业的“数智化”改造和转型发展,是重要路径。

  走进皇马尚宜智能制造控制中心,只见墙上比两层楼还要高的电子大屏幕上滚动显示着车间的实时画面,车间里几乎看不到人影。作为去年新晋的浙江省“未来工厂”,皇马尚宜不仅实现了特种工业表面活性剂的进口替代,还破解了行业原有的多品种、小批次、间歇式生产特性困局。未来工厂里,生产线用上了物联网、大数据、5G、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了全流程自动化生产线,实现了生产全过程实时管理能力全面提升,集成应用水平业内领先。

  “未来工厂项目的实施,使公司各项经营指标全面向好,既降低了生产成本,也缩短了产品研制周期,提高了人均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率。”该公司相关负责人高兴地说,劳动生产率提升25%以上,产品不良品率下降超30%,产品研制周期也缩短20%以上。

  科技创新是立企之本。无论是技术创新突破引领产业发展,还是运用智能化手段进行更精细、更精准管理,都在杭州湾上虞经开区蔚然成风,引来喜讯频传:仅2023年,就有晶盛、卧龙、新和成、龙盛、浙江医药(昌北生物)等5家企业上榜浙江省首批雄鹰企业;皇马尚宜创成省“未来工厂”、晶鸿精密创成省“智能工厂”,晖石药业、迪邦化工、美晶新材料创成省级数字化车间。另外,春晖仪表等5家企业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瑞亨电子、峻山生物等29家企业获评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至此,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已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家、浙江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9家,蕴含创新基因的头部力量越发强壮,进一步印证了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要动力的高质量发展逻辑。

  聚焦服务一片丹心

  营商环境精雕细刻

  优质营商环境,将为发展优质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的内部生态。

  营商环境好不好,经营主体最有发言权。2月底,上海亿钶将预计总投资56.8亿元的亿钶气体半导体特气项目投到了经开区,这已是该公司第三次用真金白银为经开区投下“信任票”。

  “我们在经开区感受到了浙江服务型政府的精髓所在。”负责项目实施的子公司瑞亨电子相关负责人李飞明介绍,一期项目从招引、建设到投产,受到了经开区的大力支持,目前发展形势喜人。三期项目建成投用后,企业产品将从2款拓展到15款,上虞基地也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特气生产工厂。

  “高效”,是落户项目和扎根企业对经开区的一致评价。一次次“刀刃向内”的改革,让企业真正实现办事“少跑快办”。如在优化项目审批服务方面,经开区将原来“拿地—审批—取证—开工”线性流程转变为并联推进、同步审定,提升复杂事项一次性报审通过率,帮助企业“拿地即开工”。

  经开区打造优质营商环境最重要的一个大动作,是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近年来,经开区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协同建设曹娥江科创走廊,已成功集聚3所应用型大学、12家大学研究院、32家院士工作站、30家博士后工作站、30家省级以上企业研究院。

  政产学研多方合作,形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经开区联合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科学院新材料创新研究院、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为产业前端创新赋能,同时鼓励创新团队在项目合作基础上探索项目共研、成果共享、人才共培、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

  产业要做深做精,突破点在创新,根源在人才。经开区积极畅通人才引进渠道,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其打造的国内首家国家级“技能人才示范实训基地建设单位”——杭州湾(上虞)绿色化工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大学生实践基地等,为企业发展筑好“蓄水池”,也为经开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培育新质生产力,杭州湾上虞经开区有基础、有优势、有潜力,且已有了良好的开端,未来还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这个春天,逐“新”提“质”的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生机勃勃、万象更新。

  (本版图片由杭州湾上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4 杭州湾上虞经开区:逐新提质 蓄能未来 2024-03-27 浙江日报2024-03-2700005;浙江日报2024-03-2700009;浙江日报2024-03-2700017 2 2024年03月2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