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推进会在杭举行
思政课,如何奏好协奏曲
本报记者 纪驭亚 刘俏言 通讯员 顾俊丽 张若娴
3月20日,全省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推进会在杭州举行。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并明确要求“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为思政课一体化指明方向。
近年来,浙江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已初步形成一体化育人格局,奏响思政育人“协奏曲”。
搭平台
让一台戏变成大合唱
作为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浙江省)牵头高校的浙江理工大学先行探索,与杭州市临安区、临平区、钱塘区分别成立“天目少年思政学院”“弘临思政学院”与“钱塘红潮思政学院”的校地合作模式,成为推进会上的热点。
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肖香龙说,这一模式是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非常有效的实践,以“思政学院”为载体,打破学段壁垒,集聚各类思政育人资源,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大中小是三个泾渭分明的学段,一开始大家也不知道该如何一体化建设。”肖香龙说,因为临安区红色文化教育基础较好,当时就想创建具有鲜明特色的思政教育品牌,正好浙江理工大学有红色文化理论和学科优势,2020年底,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临安区教育局经过交流有了初步的行动方案:依托浙江理工大学红色文化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临安率先成立“天目少年思政学院”。
在当时,这是一种非常创新的合作方式——有了这个学院作为平台,浙理工的优质思政资源源源不断导入。例如,由大学讲师作为指导顾问,在临安的22所高中、初中、小学及幼儿园作思政教育课程的试点。临安还在全省率先完成初中全课程思政化教学设计精选汇编并编写完成20门具有临安特色的中小幼地方思政教材。
让临安区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相关负责人叶萍记忆犹新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理论探索后,我们尝试让高中、初中和小学生同上一堂百年党史的课,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能在课堂上听得津津有味,这是我第一次切实感受到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给课堂带来的变化。”
这为“天目少年思政学院”带来不少“粉丝”。“不少设区市、城区来找我们,希望能在当地也开展类似校地合作。一些省内外高校也来取经。”肖香龙说,如今,这台戏已逐步变成大合唱。浙江理工大学的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共同体成员增加了14家。越来越多的省内高校也牵手区域教育局或多所中小学,成立一个个新的共同体。
去年,我省还以共同体为牵引,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目前,正推动11个设区市成立市级一体化建设联盟。
创实效
打通螺旋上升育人格局
整体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如何才能拧成一股“链条式”纵向合力,打通螺旋上升育人格局?在推进会上,这个问题不断被省内外专家、大中小学校长提及。
“我们为此创新构建‘大榕树·温思政’品牌并即将推出形象代言人‘温小榕’,希望能让更多师生入脑入心。”温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郑焕东说,温州还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配套了“五个一”活动,即开展一次集体备课、共上一节主题思政课、举行一次学习交流、策划一场现场研讨会、组织一次案例评审等,推进思政教育有机衔接。
“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最关键的是解决教学一体化问题,也就是如何实现各学段教学内容有序进阶、协同推进的问题。”杭州文海中学校长罗敏江则提出了各个学校在实践中的共性问题。目前,该校正在努力构建整体推进的协同机制。他发现,最为重要的是要让中小学的思政老师不仅见到自己任教学段的“那片地”,更见大思政教学的“那片天”。如此,中小学思政老师才能在一体化视域下探索思政课教学新路径。
上海、安徽等地被特邀参会的专家也带来各自省份的探索经验。“思政教育要打通育人格局,不仅要强化‘大思政课’特质,而且要强化省域特色。”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张斌的观点和罗敏江不谋而合,他告诉记者,该校已经通过共建“大思政课”实践基地,开发30余门特色明显的实践课程。
“上海教师教育学院开发了中小学思政学科研训一体化平台。调研显示,通过共学—共研—共教协同机制,76.7%的大中小学思政教师会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考虑到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学段衔接。”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许瑞芳说。
据悉,破除学段壁垒,实现大中小学有效衔接,我省将不断出招。“省级层面建立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履行好领导、指导、咨询、督查、评估等工作职能。”省教育厅相关处室负责人说,今年,省教育厅还计划面向各地教育局和大中小学,共同建设浙江省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平台,并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省大思政课教学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