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金量不足,监管要补足
朱浙萍
朱浙萍
近段时间,国际金价屡创新高,引发市场“淘金热”。随之而来的,是关于黄金消费的投诉不断攀升,尤其是电商平台更是成为投诉“重灾区”。据媒体报道,在某电商投诉平台,仅“假黄金”一项投诉就多达5000多条。“近3万元的金手镯,实际仅含足金10克”“‘假’金也不怕火炼”等话题不时冲上热搜。
黄金骗局古已有之,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只不过如今老骗局遇到了新平台、新渠道,呈现出新特征,让消费者防不胜防。
一是黄金销售“套路”更深了。“主播自掏腰包补贴福利”“不是足金,假一赔万”……直播间里,主播们天花乱坠的“宠粉”话术,让人“疯狂心动”的低价诱惑,加上质保单、出货单等手续一应俱全,吸引消费者纷纷“上车”。然而,凭证都是假的,“宠粉”话术是蒙人的,你以为抢到了“足金”,一测全是“老铁”。
二是黄金掺假“技术”升级了。一些消费者自以为很精明了,交易时检查了证书、发票,还带上小秤去称,甚至带了火枪灼烧,看起来并无异常。都说真金不怕火炼,殊不知,“假”金也不怕火炼,从掺“铼”黄金到铁合金,从“金包银”到含注胶“硬金”,一些掺假方式连专业无损检测都未必测得出来,消费者根本分不清楚。同时,由于网络交易链路的复杂性,增加了制假售假链条上各方相互推诿的空间,消费者维权难度也大大增加。
假黄金猫腻怎么破?让消费者和不法分子比拼技术、比拼精明并不现实。假黄金“含金量”不足,关键还是要靠监管来补足。
假黄金在网络平台泛滥,暴露出平台对商家的监管存在明显疏漏。根据国家法律规定,销售金银制品要经过中国人民银行和有关主管机关审查批准,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发给营业执照。但这些售卖假黄金的店铺,不仅卖的是假黄金,很多店铺信息也是假的,却能轻易在平台上注册、销售,平台方可以说难辞其咎。须知,无论造假手段多么高明,也不可能变成合法店铺。平台必须对售卖黄金的店铺加大资质审核力度,堵住假黄金泛滥的源头,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要规范主播话术、及时介入投诉、加强对商家失信惩戒。
另外,相关监管和执法部门也要加大对黄金制假售假的打击力度,严厉查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值得一提的是,在黄金售假案中,所谓国检证书、发票等全套“防伪凭证”扮演了重要角色,让许多假黄金得以披着“合格”的外衣迷惑消费者。这些凭证到底是真是假?相关部门不妨顺藤摸瓜,通过多方协作、线上线下联动、打假关口前移等方式,斩断制假售假背后的非法利益链,让假黄金猫腻无处躲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