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钱塘江

绿龙坞

  走在西湖之西称为龙坞茶镇上城埭的村落,看见家家没有围墙的房前屋后,搡年糕的石臼随意放置,做了路边点缀的装饰品。石臼里蓄满水养植起碗莲、菖蒲,派上了别样的用处,显得格外古朴、雅致、恬淡。

  如果站在村北面山坞里的光明寺水库大坝上,凭栏凝视,绿毯般的湖面宛似一面平镜,浓缩满山满坡葱郁的倒影,那是一种怎样的绿呢?绿意遮天盖地、排山倒海般渲染开来,满帘是静谧里的深壑、俊秀。

  群山错落间,一行行、一垄垄的茶蓬蜿蜒地延展开,排列得规规矩矩,自然舒适。小山头上梯田状的茶园,形似螺壳的发髻一圈圈盘旋而上,在你不经意时,不远处有一处亭台楼阁画龙点睛,别具匠心,让山色衬托得格外层次夺目。

  龙坞对我来说并不陌生,这一带古称“横山大岭”。我曾经在这里担任过10多年的新闻报道员,也熟悉当地的村舍和风俗民情。

  我了解过龙坞的一些历史。上世纪70年代初,家住龙坞的表哥要结婚造房子,萧疏的山岭间挑选不出一根可以用来做栋梁的木材,只得翻山越岭从山外边的富阳东坞山采购回木料,勉强搭建起三间平房。也就是从那时开始,龙坞全境掀起全民植树、改造茶园的热潮,建立起一支支专业育林队伍,分片分段守护培育山林,坚持“采、造、育”三挂钩政策,每年的3月到11月为全面封山期,严禁砍伐树木。

  我还知道上城埭村有个叫盛小毛的人,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小阳春种毛竹”试验获得成功,经验编入《全国绿化造林成果汇编》。那地方就是现在茶乡标志性景点“大茶壶”的所在地——大斗山谷地。杉满坡,竹满坞,浓荫蔽日的山谷就是那时打下的基础。

  在低丘缓坡的荒坡上新辟茶园,改良一墩墩像铜囱钵头样矮小羸弱的茶蓬,一块一分地大小的五角星勋章茶地也在那时培育出来。我在龙坞工作期间,还专门跑到何家村的蛤蟆山顶,去看这个别出心裁按五角星形状种植的图形。据说这还颇费了一番心思。先用白石灰撒出图样,开沟排茶籽,出苗后精心管护间伐补植,一颗疏密有致的绿绿的硕大五角星,面朝蓝天白云,春暖花开。有资料表明,1949年亩产茶叶74斤,1964年108斤,而到了1980年统计时,产量达到11497担,龙坞“万担茶乡”的称号从此开始叫响大江南北。

  真正让龙坞人走上富裕之路的是把茶山纳入西湖龙井茶生产基地之后,制茶工艺脱胎换骨。历史上龙坞产旗枪茶,与一山之隔的梅家坞村从山形、土质、气候极为相似,不同的只是炒制技术。为了让大家掌握龙井茶的炒制方法,当地政府轮番组织举行培训班,好学上进的龙坞人一个手法、一个手法不断模仿琢磨,个个学会了这门手艺。茶叶走俏了,氤氲的茶香飘得更远了,农家的钱袋子也慢慢鼓起来,一幢幢新房子拔地而起,才有了一个以茶闻名且产出量惊人的绿茶之乡。

  现在的龙坞呈现的这一份浓浓的绿、诗情画意的景色,我无疑是不曾相识又倍感生疏的。跟早已升格为爷爷辈分的表哥说:“真的不认识龙坞了,这几年变化太大了,世外桃源也不是,你们现在是住在仙境里了。”

  偶从微信朋友圈中看到一条讯息,说是感冒咳嗽多天,到了龙坞一天也没有咳嗽。哦,这龙坞的空气或许是灵丹妙药吧,让五脏六腑的浊气一扫而光。那么,多来龙坞吧,多来亲近这风景独好的地方。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06 绿龙坞 2024-03-09 26696225 2 2024年03月0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