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亲历

15年服务台州36万多名学生

跟着大篷车 播撒科学“种子”

  早上8时,我按照约定来到台州市科技馆4号门,科普大篷车已经停在门口的树荫下。经过长年累月的行驶,白色的车厢已有些发黄,车身上印着“科普大篷车”5个字。

  “别看它外表简陋,却是名副其实的‘人气王’,可受孩子们喜欢了。”伴随着话音,驾驶室的车窗摇了下来,台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职员舒建统对我招手,“设备都在后车厢里放好了。上车,我们马上出发。”

  舒建统自2013年起就负责科普大篷车的相关工作。我们跟着舒建统一起,体验这座“流动科技馆”如何为乡村孩子们带去科学的“种子”。

  为偏远学校送上科普大餐

  “今天我们要去的学校是黄岩沙埠镇中心小学,大概1个多小时车程。”舒建统打开导航,熟练地启动车子,“如果是去仙居安岭乡这些偏远的乡镇,我们6时就要出发,至少要3个小时。如果去海岛就更麻烦了,可能要一整个上午在路上。”

  打开舒建统发来的“申报清单”,上面详细罗列着时间、地点、出勤人员等信息。我发现,除了寒暑假,大篷车每周至少要去3个学校,忙的时候甚至一周无休。“主要是因为这个项目太受欢迎了,每天都有学校打电话来问能不能‘插队’。”坐在副驾驶座的科普大篷车专员何伟解释说,“不仅是学校,我们大篷车还会进村社、进企业,几乎可以说是全年无休。”

  在这个台州市科普大篷车项目团队中,舒建统负责对接行程、登记预约等行政工作,并兼任驾驶员;何伟则主要负责无人机、机器人等项目的展示。“其他科学表演秀或者航模项目,需要科技馆、气象局等专业人员一起参与。今天还有两位负责科学实验的老师参加,他们已经在学校等我们了。”何伟说。

  还未进校门,我远远就看到不少孩子等在校门口,车子一靠近,他们就立刻围了上来,脸上洋溢着笑容。“马上就要上课了,大家先回教室,等会课间操时间再到操场集合。”看到在孩子们中间“寸步难行”的我们,沙埠镇中心小学副校长杨倩笑着上来解围。

  我们来到操场,塑胶跑道上35张课桌已经整整齐齐排列好,舒建统清点完数量后,便打开后车厢,招呼我们一起搬运器材。“这几个行李箱里是无人机、机器人,小心轻放,先搬到操场中间,塑料箱里是科普展品,把它们分别摆放在桌子上。”我从舒建统手里接过塑料箱,将科普展品一一摆放在课桌上。“注意,要把展品正面朝着操场中间的位置,方便孩子们上手自己做实验。”舒建统上前纠正了我的动作,将莫尔条纹的正面转向操场,并指着其中一个塑料箱提醒我说:“等会把这个空气炮放在主席台旁边,它最受小朋友欢迎,得放在醒目位置。”

  “乡镇学校条件有限,科学实验教具少,上课经常是‘纸上谈兵’,所以一直期盼着科普大篷车团队的到来。”杨倩说,“虽然只有短短半天,但能激发起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也许就能引领他们走出小镇,甚至成为科学家。”

  让课本里的知识“动”起来

  随着铃声响起,同学们一窝蜂涌出教室,很快在操场上排好了队。负责这次科学实验秀的杨老师换上那套孩子们熟悉的“爱因斯坦”服饰,在同学们的欢呼声中走上讲台。

  “大家有没有吃过比冰还冷的食物?”只见他戴着厚厚的手套,手里拿着一个冒烟的玻璃杯,“等会我把小零食放到杯子里,只要几秒钟,小零食就能变得比冰还冷,现在我要邀请几位同学上来品尝一下冒着‘仙气’的美食。” 借助大篷车载来的超低温液氮罐,杨老师为孩子们表演了精彩的“液氮秀”。他将棉花糖、薯片等小零食“泡”在液氮里,再把冒着白色“仙气”的美食分给同学们,引得大家争相品尝。

  接下来还有神奇泡泡、液氮礼花、声音实验室等,杨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孩子们讲解科学知识,由浅入深,在轻松、欢乐的互动体验中给孩子们揭开科学的神秘面纱。

  “讲一百遍枯燥的课本知识不如让他们亲眼观察。如果这些奇妙的科学现象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从而让他们对科学产生兴趣,那我们的工作就是有意义的。”舒建统与我一起站在台下,拿着手机拍下台上的一幕幕互动。

  科学实验结束后,我们和沙埠镇中心小学的老师一起,组织孩子们按照年级分批参与后续的活动。何伟已经将需要用到的无人机、机器人、机器狗等设备调试好,摆放在操场中间。我们带着三年级的学生有序地围坐成一圈。此时已临近中午,孩子们都目不转睛地盯着中间的电子狗。

  “这两只电子狗是今年年初新买的产品,功能多、技术含量高,是现在最受欢迎的项目。”何伟一边介绍,一边启动了电子狗的开关,只见它们灵活地摆动着4条机械腿走到孩子们面前,大家既激动又惊奇,有的孩子甚至忍不住想伸手去摸。机器狗原地跳跃、打滚翻身,引发孩子们兴奋地尖叫。在音乐声中,无人机开始翩翩起舞,机器人也整齐划一地摆动着双臂,做出各种各样有趣的姿势,惹得孩子们不断欢呼。

  “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机器狗,没想到它还会打滚翻身,太酷了!”六年级的陈诗语激动极了,他的目光完全离不开眼前的机器狗,“长大以后我也想学这个专业,我也想要自己做一只‘小狗’。”

  点亮孩子们的科学梦

  在操场另一边,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围在了课桌旁,比起观看表演,不少孩子更喜欢亲手做实验。而我和舒建统则站在一旁充当科普老师的角色。

  “每个科普展品下面都写有科学原理和实验方法,高年级的学生大多能看懂,但三年级以下的需要我们在旁边随时指导。”舒建统对这些展品了如指掌,科普起来头头是道。

  我仔细观察这些科普展品,发现其中包含的知识非常广泛,不仅有光学、力学、声学,还涉及到了电磁学。“动了动了,风扇真的转起来了!”在“光压电车”展品前,透明小球里的“风车”在灯泡的照射下缓缓转动,孩子们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为什么没有风风车也能转动?”“是不是哪里通电了?”“为什么叶子两面的颜色不一样?”……

  怎么才能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这个知识点?我想了想,从人群中找到两位分别穿着黑色衣服和白色衣服的同学,让大家分别去摸这两位同学身上的衣服,感受两者的温差。“同学们有没有发现,黑色衣服摸起来比白色衣服更热。也就是说,黑色更能吸热,更多能量会聚集在叶片呈黑色的背面上,导致黑、白叶片之间产生了能量差,就像拔河一样,叶片也会因为黑白两面的能量拉扯开始转动……”我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去解释这一原理。

  然而,孩子们并没有轻易“放过”我,他们提出了更多问题:“老师,黑色衣服为什么会更热呢?”“它可以做成太阳能发电机吗?”

  看到我被孩子们围住提问,舒建统笑了起来。“小孩子的好奇心很重,他们会有很多奇妙的想法,今天我们点亮他们心里的科学梦想,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说不定在未来会茁壮成长。”这也是舒建统和同事们10多年坚持科普大篷车项目的意义。

  据了解,从2009年科普大篷车项目启动以来,台州“流动的科技馆”已经走遍了全市9个县市区,深入600多所学校,行程12.36万公里,为36万余名学生播撒下科学的种子。

  如今,科普大篷车驻校园活动开始打破以往以展览为主的科普形式,精心制订科普活动“菜单”,学校可以根据需求预约服务,自行“点单”,预约航模项目、气象科普项目等,让孩子们在校园就能享受到更丰富、更精彩、更新颖的科普服务。


浙江日报 亲历 00006 跟着大篷车 播撒科学“种子” 2024-02-28 浙江日报2024-02-2800014 2 2024年02月2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