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这起破产清算转重整案成解决欠薪纠纷典范——
府院联动,老牌企业重生仅用8个月
记者 唐逸涵 通讯员 张鸿曌 王琳琳 江勒杭
本报讯 (记者 唐逸涵 通讯员 张鸿曌 王琳琳 江勒杭) “如何解决欠薪问题?”这个民生热点近日再度被推至浪尖。近日,最高法、人社部、全国总工会发布涉欠薪纠纷典型案例,排在首例的“府院联动实现解决欠薪与促进就业‘双赢’——某器材公司破产清算转重整案”便是衢州市柯城区人民法院办理的案件。
涉案企业是衢州一家近60年的老牌企业——浙江开关厂有限公司,债务规模超过8亿元,涉及债权人超过410户。从庞大的数据中不难看出案件的棘手程度,那么,衢州是如何通过“府院联动”机制以高效率啃下这块硬骨头的?员工如何“散”而后“聚”、企业如何“破”而后“立”?又有何借鉴意义?
一家老牌企业的起死回生
浙江开关厂有限公司(下称“浙开”),是一家从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有限责任公司,曾是无数人向往的就业单位,曾是国家专业研制和生产高压电器、高低压开关设备的重点骨干企业,浙江省行业龙头企业,手握19项国家专利……
然而辉煌已成过往,因关联企业经营不善,浙开陷入财务困境。2022年7月,法院裁定受理债权人对该公司的破产清算申请,截至破产受理时,背负8亿元债务的浙开还拖欠着235名职工7个月工资未付且长期欠缴社会保险费。
企业破产不单反映了市场竞争的结果,还意味着有一批职工面临着失业而陷入无收入保障的困境,“调查发现235名在册职工中有160多人在40岁到50岁这个年龄区间内,其中不乏双职工家庭。”衢州市人社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根据破产法,劳动债权人享有优先受偿权。因此,如何妥善快速地解决在册职工欠薪问题,成为本案审理的重点。
18天解决欠薪纠纷、促进员工就业是衢州交出的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在这个过程中,“府院联动”机制发挥了极大的效用。“该案由衢州中院受理,后交由我们柯城法院审理。针对这起案件,我们成立包含市资规、人社、税务等十多家行政部门在内的专班,打破了区级法院和市级行政部门的壁垒。”受理此案的柯城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二庭庭长王俪婧表示,专班成立后,法院需要相关部门协同梳理、调取材料时,只需简单“说一声”,极大缩减了人力、时间成本。依托“府院联动”机制,法院还向财政部门争取到了550余万元欠薪应急保障金全额垫付了所欠薪金,在解决欠薪问题上跑出了加速度。与此同时,在市人社局牵头下,“浙开员工现场招聘会”顺利举行,25家衢州本地企业、190位原浙开员工来到现场,最终达成意向110余人次。
浙开多年积累的技术、专利、人脉等无形资产同样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为了保证无形资产不被浪费,也为了提升债务人的清偿能力,2023年3月,柯城区人民法院裁定浙开破产清算程序转为破产重整程序,以竞价方式确定了浙开重整投资人。通过拍卖,王仁仙成为浙开新的法定代表人。
短短8个月,这家老牌企业“起死回生”。至此,员工“散”而后“聚”、企业“破”而后“立”,“府院联动”机制极大减少了浙开“起死回生”过程的阵痛,浙开也顺利迎来了新生。
“府院联动”跑出加速度
“新”浙开距离衢州市中心14公里,与曾经坐落于市中心工业用地的“老”浙开相比,低调了,也更踏实了。
2月22日,浙开厂房内运输车来回穿梭,十余位工人正在对即将运往广西隆安县的30件设备做最后的检查。“1月份订单量较去年12月翻了三番,2月份订单量也保持增长趋势。”浙开商务部部长高美欣脸上一片喜色,在“起死回生”后的第一个新年,浙开就迎来了“开门红”。
“我原本就是浙开的员工,说实话我从未想过离开浙开。”高美欣告诉记者,浙开新法定代表人王仁仙也曾是“老”浙开员工,像她们这样继续回来工作的还有40多人,占企业总人数的一半,“我们很感激‘府院联动’机制,企业能够快速完成重整,也把对我们的伤害降到最低。”
如今充满希望的浙开是衢州“府院联动”机制成效的一个缩影。2019年以来,浙江不断完善“府院联动”机制,推动破产审判便利化,在此基础上,衢州法院在畅通“府院联动”机制上苦下功夫,持续健全破产配套制度。
衢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破产庭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府院联动”机制根据具体案情大小,相应设置市县两级工作专班、建立府院常态化工作联络机制来加速流程,“与以往各部门临时挑选固定人员成立专班不同,每个部门都有一个科室负责对接专班工作,使得‘府院联动’机制更稳定,也更机动。”
截至目前,衢州已通过“府院联动”机制解决30余起破产案件,办案效率大幅提升,“没有实行‘府院联动’机制前像浙开这样的复杂案件,办理时长一般在两年以上,现在仅用了8个月。”衢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破产庭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衢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22年办理的上市公司天马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预重整、破产重整案件,也在8个月内完成重整。
为进一步扫清企业重整再生障碍,衢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与衢州市信用办还共同建立了信用修复机制,市信用办根据法院提供名单,通过白名单制度,向所有市级部门报送,同时市外修复同步进行。截至目前,已完成56家重整成功企业信用修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