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治之力回应民企核心关切
逯海涛
据司法部微信公众号消息,2月21日,司法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共同组织召开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座谈会,其中有8位来自不同领域、多个业态的民营企业代表出席。春节开工不久,民营经济促进法起草工作已经启动,释放出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信号,也让人们对这部法律有了更多期待。
民营经济占据国内生产总值半壁江山,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促进法事关千千万万市场经营主体,事关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开门纳言、汇集众智尤为重要。这次参加座谈会的8位民企“课代表”就颇具典型性,他们中既有高科技企业代表,也有平台经济代表,还有来自制造业的代表。尽管座谈会上大家聊了哪些具体话题暂时不得而知,但透过会议主题可以判断出,必定是紧紧围绕民营企业核心关切,改善市场经营主体的预期,目的就是为了提振民营经济的信心。
暖心政策频出,但也离不开法治层面的“硬实”保障。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相继推出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组合拳”。2023年7月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9月成立民营经济发展局;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多年来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不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例如金华市最近召开的2024年“开门红”攻坚大会上,与会者除了市直有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还有100位企业、个体工商户、商会和协会代表,并视频连线到县(市、区),显示了政企同心、市县联动、同题共答的决心。但是与法律相比,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往往缺乏刚性,而法律则体现为国家意志,更具稳定性和刚性。
一段时间以来,受内外部环境影响,民营经济发展遭遇一定挑战,信心和预期受到了一定冲击。当前,更好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执法公正司法、中小企业账款拖欠治理、提升营商环境、杜绝选择性执法和让企业“自证清白”式监管等议题,都是民营企业的核心关切。
比如,过去一段时间,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对民营经济发展的不正确议论、言论,不仅打击、动摇民营企业家的发展信心,干扰公众对民营经济的正确评价和认识,更对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带来严重伤害。少数地方制定政策时波动大、透明性不够,也影响了民营企业家的预期。如果有了“对口”法律的撑腰,民营企业家就可以通过法律手段为自己讨个说法,让侵害者付出法律代价。
再比如,良好营商环境的营造也离不开法治之力。事实表明,“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并非一句空话。今年1月,浙江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这部营商环境领域综合性地方法规的出台,给浙江一千多万家市场主体吃了一颗“定心丸”。实践证明,只有更好地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才能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稳定预期。
加快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工作,应该回应企业关切、补齐短板弱项、巩固改革成果,切实解决当前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实际问题,稳定民营经济发展预期,相信这部令人期待的法律必将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