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面发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周凌 编辑 李雅南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提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去年底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大人才招引培育力度,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更好引领带动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高素质的现代技能人才队伍是实现我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的重要根基,是我省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数字产业集群的人才基础,是我省推进“三链融合”加快经济结构优化的人力资源保障。20多年来,我省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推进人才强省建设,其中一个重要举措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打造体系健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包容开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和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我省已建成本科层次职业院校2所、高职高专院校49所、中等职业学校355所(包括技工学校108所),在校生127.8万人。其中,15所高职院校入围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遴选推荐7家国家级企业实践基地、21家省级企业实践基地,选派476名省级“访问工程师”,立项415项校企合作项目,获批10个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不仅如此,我省还积极推进“一带一路”职教联盟建设,加速教育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16所高职院校在21个国家建立了22所“一带一路”丝路学院,累计培训人数超过4万人。
我省职业教育发展成效显著,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然而,对标世界发达国家,我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依然存在一些不成熟、不完善之处。当前,我省已前瞻性地出台了相关政策,聚焦先进制造业高技能人才、数字高技能人才等加大培养力度,但对于新衍生的职业,专业设置仍需要进一步跟进。同时,职业院校培育供给与企业创新需求之间仍有脱节。受现有评价体系的影响,不少职业院校更侧重于学生理论素养的提升,无法满足企业对实践技能的需求。职业院校与企业间的产教融合主要通过合作办学、学生实习等方式,侧重于“培养进程中的合作”。但职业教育以企业需求为中心,需要企业在专业设置、专业调整等环节也参与,更需要“培养进程前的合作”。此外,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仍存在偏见,社会大众对青年技能人才或职业技术类学生的关注度、认可度不高,还没有形成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
观察诸多发达国家,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纷纷面向未来先导产业改革职业教育体系。譬如,美国关注先进制造、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学、生物技术、先进通信网络等未来产业,以此调整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韩国通过融合专业制、弹性学期制、集中进修制、模块式教育课程等多种方式,通过“先就业—后进学”制度,构建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体系;德国利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以企业需求为主导,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职业教育对技能需求的适应性。此外,许多国家也纷纷尝试利用区块链、元宇宙等数字技术赋能职业教育,以搭建仿真虚拟工厂环境等方式提升教学水平。
借鉴发达国家实践,我省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需要做好以下四方面:一是紧紧围绕“315”创新体系、“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等目标导向,提前谋划布局职业教育,精准对接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现代消费与健康、绿色石化与新材料等产业技能人才需求,滚动推出产业技能培训清单。紧扣数字经济发展需求,推动智能制造、大数据、云计算、现代服务、现代农业等领域数字技能培训,逐步开展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行动。支持培训基地开展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职工培训服务,促进制造业全产业链技术迭代和质量升级,真正打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二是大力发展现代产业学院,打造“产学研教联合体”“校企命运共同体”等模式。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创新发展思路、建立转换机制、突破制度壁垒,将学校变为工厂、教室变为车间、教师变为师傅、学生变为学徒,让学生与市场无缝链接。发挥产业学院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等功能,建立上下游产业链、产学研信息、知识产权等资源全产业链共享机制,建立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生态体系。三是打造人人参与的技能社会成长体系,营造尊重技能、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通过“一体式、生涯规划”模式将职业教育融入教育体系中。建立连接前途、职业支援的信息网,为职业生涯各阶段提供相应的前途建议,打造可以接受专门咨询的系统,构建能够成长为专业职业者的终身支援体系。建立健全培养、考核、任用、待遇等一整套激励机制,完善工匠等级晋升制度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制,提升技能人才的职业认同感、归属感、成就感。四是发挥数字技术作用赋能技能人才成长,提升培养效能和质量。进一步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库、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构建知识图谱和技能图谱,探索开发数字化教育资源。加大智慧校园、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智慧图书馆等建设力度,打造在线学校空间,拓展智慧化应用场景。
【作者为省委党校浙江省“八八战略”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