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之新味,津津有味
张萍
年味正在消失吗?每每临近年关,总是能听到类似的讨论。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方式的便捷化、家庭结构的变迁以及现代人情感需求的变化,如今过年的方式的确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年味的载体也因此产生变化。但年之新味,同样津津有味。
年之文化味。最近,浙江2024年全省“博物馆里过大年”活动正在火热开展。春节期间,浙江的国有博物馆将推出120多场展览,以及非遗手工体验、喜迎辰龙新年集市等290多项体验活动。随着“文博热”的兴起,春节团圆之际与亲朋好友相约看春晚、观贺岁电影、听新年音乐会、赏元宵花灯之外,逛博物馆也成了一个流行选项。将文博参观与传统民间艺术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民俗文化共赏结合起来,为民众奉上一顿文化“年夜饭”之余,也成就了文旅融合的有效探索。从饭桌上的大鱼大肉,到书桌前的大饱眼福,从口腹的满足到精神的满足,年味在内涵转变中递进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年之共富味。1月30日,乡村春晚的发源地丽水,开行了首次以“丽水村晚”为主题的新春高铁专列,吸引众多全国游客“龙年来浙丽,欢喜看村晚、住山居,幸福过大年”。1981年,丽水庆元月山村村民,用一副锣鼓、两把二胡、三支笛子拉开了“月山春晚”的帷幕。43年的传承创新,让“月山春晚”成为中国式乡村过年文化样板,成为文化撬动乡村经济的支点。十里不同的乡音乡曲,生动原始的舞蹈鼓点,熟人齐聚的其乐融融,“村晚”在全省乃至全国乡村遍地开花,让农民回归社会议题的中心,见证了乡村振兴、走向共富的步伐,赋予乡土中国和新时代农民无限魅力。回家吧,去看老家的“村晚”——这种“限定款”年味,反过来成为一些离乡者心之所向的文化景观和新式“乡愁”。
年之新中式味。盘扣皮衣叠穿帽衫、宋锦外套搭配牛仔裤、针织毛衫配马面裙……有媒体发现,最近不少年轻人都在为自己和家人添置“新中式”服装,作为今年过年的“战袍”。杭州四季青服装批发市场,“新中式”服饰成了整个批发市场的主流;海宁许村有超过100家厂商在从事“新中式”服饰相关产业,日产布料达3万米。这些年轻人的年味里,穿新衣、戴新帽中的“新”,不再是新旧的新,而是新式的新。这是“民族血脉觉醒”,是文化自信的张扬,也是中国几十年经济高速发展、物质财富大量积累赋予新一代年轻人的审美“特权”。
或许今天的我们,无法体会欢天喜地置办年货、全家整整齐齐看春晚的年味,不再需要体会一年只有一回团圆、一夜无眠盼着天亮穿新衣的年味,但不必忧伤,时代的发展赋予我们更多的选择,正在依据当下社会现实慢慢更新,形成新的仪式、新的风俗。环顾身边、四望神州,从城到乡、从南到北,年味并没有消失,而是以新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塑造这一代人的年之新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