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
潘毅刚
潘毅刚
“胡焕庸线”是一个刻画经济地理的形象化分析工具,一条线的发现直观揭示了人口分布的规律、经济社会发展的奥妙。
2017年省社科院和2023年省发展规划研究院的研究,分别用两条浙江的类“胡焕庸线”分析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的分野。浙江的类“胡焕庸线”形成,有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差异带来的自然选择性,但我认为更多的是既有制度条件下经济规律、成本规律持续作用下的必然。
为什么沿海区域发展比山区领先?为什么越发达城乡越均衡?看似两条不同的线,其实背后道理就是一个——发展的开放性。回首45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不正是从把锁在农村土地上的剩余劳动力解放出来而启动的吗?引领全国的“千万工程”,不正是从破除工作重心的城乡之别开始的吗?区域经济差距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最大的内因是城乡二元的体制机制,二元体制机制最坚硬的壳是对生产要素市场化自由配置的壁垒。阻碍城乡融合的,不是山高河阔,而是制度的城乡二元。制约山区发展的,不只因为山高路远,更因为缺乏盘活要素的市场化理念、开放性思路和改革突破的办法。山区留不住的人和产业,城市下不了乡的能人、产业资本,无不与发展的开放性和要素的流动性相关。
这也启示我们,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新部署指出,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打破“胡焕庸线”的路径锁定,需要主动作为、找准支点,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把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不能流动的土地、资源、人才、资金、技术双向流动起来,不断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
(作者系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