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略海洋 向海图强
——浙江省海洋强省建设二十年
朱凤娟
浙江向东,就是大海。改革开放伊始,东海潮起,浙江吹响向海而兴的号角。早在2003年,“八八战略”决策部署时,浙江就把“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作为重要内容。2013年,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这是中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战略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发展由此全面提速。2022年,浙江海洋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列全国第四位。
蓝色经济 创新引擎
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必须把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抓手,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培育壮大海洋特色产业,着力建设世界级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强省建设,先后印发实施《浙江省现代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2)》《浙江海洋强省建设“833”行动方案》《浙江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倍增行动计划》,围绕打造世界级海洋产业集群,海洋产业新优势加快显现。招引落地金风科技深远海海上风电零碳总部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舟山绿色石化基地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全面投产。
格局打开,发展提速:油气总量规模居全国第三位,舟山建成全国最大的大型石化基地。船舶订单量全国第四位,修船总量占全国的1/3以上,全球修船企业十强中占4家,新能源汽车产量全国第六位。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全国首台兆瓦级潮流能发电机投运。远洋渔业产量占全国比重22%。宁波北纬30°最美海岸带、温州“168”沿海旅游带、台州1号公路、舟山海洋文化长廊等沿海旅游带成为浙江新名片。
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创新是关键。
全省拥有海洋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重点实验室及省部属科研院所数家。同时,加快建设涉海重大科创平台,加快建设卫星海洋学与海洋环境动力过程等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海洋二所等争创海洋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挂牌成立东海实验室。支持甬江实验室、浙江大学积极参与涉海大科学装置建设。
推进海洋强省建设,人才是基础。
发挥战略支点资源集聚功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二十年来,我省推进浙江海洋大学和浙大海洋学院建设,全面提升涉海类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不断壮大创新主体,累计孵化涉海创新型领军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112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413家。科技企业“双倍增”不断拓展。
东方大港 逐梦远航
全世界最大的船舶在这里停靠、十亿吨货物在这里装卸。这里是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世界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二十年来,一个个“全国最大”“全国最高”,书写了宁波舟山港“东方大港”的海上传奇。
2021年,宁波舟山港荣获我国港口领域首个中国质量奖;2022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14年居全球第一位;2023年,宁波舟山国际航运中心新华波罗的海指数排名跃升至全球第九位。发布“数话海丝”产品,承办海丝港口国际合作论坛,港口知名度持续打响。
双轮驱动,海洋经济融入“双循环”。浙江谋划建设穿山、北仑、金塘-大榭、梅山、六横5大千万级集装箱泊位群和3大亿吨级大宗散货泊位群,同步谋划“两干、三纵、四横”沿海航道布局,整合铁路、公路、内河水运和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形成四向辐射的集疏运大通道。另一边,数字化转型提效,宁波舟山港建立覆盖全省沿海港口的统一信息平台,港口运营业务协同联动、信息共享互联、资源有效融合,实现“船、港、货、航”全流程覆盖有效管理,率先建成“全程无纸化”业务流程。
二十年来,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海洋开放合作能级不断增强。
浙江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以来,探索形成477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149项全国首创,油气储备能力占全国的20%,保税燃料油加注量跃居全球第五位。2022年,浙江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额9669.6亿元,占全省20.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4.84亿美元,占全省18.1%;自贸试验区所在地市跨境人民币结算量12241亿元,占全省84.3%。
在家门口配置全球资源。2017年挂牌设立以来,浙江自贸试验区全力推进油气全产业链“一中心三基地一示范区”建设,被党中央、国务院评价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总体达到预期目标”。2020年扩区以来,围绕中央赋予的“五大功能定位”,从油气全产业链拓展至新型贸易、航运物流、数字经济、先进制造等领域,持续深化制度创新、改革集成,取得了明显成效。
生态护海 打造样板
对于拥有丰富海洋资源的浙江而言,碧海银滩既是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过去二十年,浙江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水平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一个个“率先”背后,是浙江努力书写的生态答卷:率先在全国开展近岸海域水质四季监测,完成全省4453个入海排污口分类调整、监测、溯源工作;在全国首创并完善推进“湾(滩)长制”试点并被全国推广;率先建设四条生态海洋带先行段,全面开展海洋碳储量和碳汇能力调查评估……
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是浙江人的精神,也是浙江人的探索。浙江创新建立海洋塑料污染治理体系。依托于“蓝色循环”“海洋云仓”,共减少碳排放约2684吨,“蓝色循环”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模式获2023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开发迭代“浙里蓝海”应用场景,实现省、市、县三级贯通,汇聚各类涉海信息15万余条,完成全省4453个入海排污口分类调整和“一口一档”基础信息维护。
二十年来,浙江不断强化海域资源管理。完成省级、市县级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和编修。创新用海审批制度改革,制定全国首个海域基准价格制度;切实加强海岛资源管理。制定关于无居民海岛利用审批、登记、招拍挂的具体办法;在全国率先推动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设权工作,标志着浙江海域管理由“二维平面化”向“三维立体化”转变;打出海岸线管理系列组合拳。在全国率先全面完成全省大陆岸线和海岛岸线调查,出台全国首个省地方标准《海岸线调查统计技术规范》。成立省海岸线管理办公室,建立省市县三级海岸线统筹协调运行机制。在全国率先启动大陆海岸线动态监视监测工作,获批建设自然资源部海洋空间资源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
从“浙”里,向大洋,如今扬帆再启航,浙江开启奋进的“十四五”新航程。围绕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和世界级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高标准建设海洋生态文明、高水平建设海洋强省,奋力谱写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浙江新篇章,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注入浙江动力。
(图片由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