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图强 深耕蓝色经济的台州路径
孙 俊 杨 迪
山海之间,蓝色经济扬帆起航,风劲潮涌,民营经济乘风破浪,这里是台州。
近年来,台州锚定“建设世界级大湾区”“建设国家经略海洋实践先行区”的目标,以“经略海洋、向海图强”的信心和决心,全市上下奋力建设一流临港产业带,为浙江推进“两个先行”注入蓝色能量。山作笔,海为图,一张新时代“山海共富”的蓝色画卷正铺展开来。
产业之盛
五大产城并驾齐驱
台州将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高位推动、系统谋划,构筑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在海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基础上,成立了以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临港产业带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海洋经济和临港产业带建设,形成“市领导领衔、牵头部门协调、核心区负责、五城联动区协同”的推进机制。同时,编制出台《台州市临港产业带发展规划》及新能源城、新材料城、新医药健康城、未来汽车城、精密制造城规划。
当前,五大临港产业城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加速形成创新、制造、服务等功能集聚、可见可感的产业生态圈层。
今年7月,浙江省委、省政府举行“千项万亿”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其中位于临海市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荣盛台州年产1000万吨高端化工新材料项目,是全省集中开工的99个“千项万亿”重大项目中体量最大的一个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480亿元,建成后将带动形成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
荣盛新材料是五大临港产业城中新材料城的一个重大项目,其余四城建设,也正加快进行:
新能源城以三门为核心,重点推动“核、风、光、水”供能产业发展,积极拓展光伏、储能等关联装备制造产业,形成集“发电、储能、制造、研发”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集群,打造全球绿色能源和关联产业发展示范标杆;新医药健康城以椒江口两岸为核心,北区打造原料药产业生态区,南区打造高端医药制造和创新服务集聚区,构建“双核”多点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打造世界级高端医药制造中心;未来汽车城以台州湾新区、台州湾经开区、温岭开发区北部为核心,以新能源汽车为新赛道,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全产业链配套、汽车销售、产学研融合创新的全产业链,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汽车产业基地;精密制造城以温岭、玉环为核心,大力发展精密机床、智能制造等产业,打造全球精密制造标杆城市。浙江省高档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中心(台州)经省政府批准建设。
科创之新
做优临港营商环境
台州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海洋事业发展,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的临港营商环境,海洋科创能力大幅提升,产学研合作日益深化,涉海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不断加大。
科创走廊,梦想之地,走进台州湾科创走廊椒江“首建区”,椒江科创谷汇智园、台州光电产业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及智能产品应用创新中心、椒江智能卫浴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台州医药健康协同创新中心等大批科创平台的巨幅招牌,构成一道道美丽的科创风景线,标志着主城区打造以科技、人才为核心要素,以高端服务业支撑临港五大城建设的“五城之城”目标正在深入实践。在台州湾新区,科技创新要素也正加快集聚。走进台州梦想园区,共享展厅、健身房、和合书吧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台州湾新区出台“1+4+X”产业政策及加快科技创新32条政策举措,并充分发挥中央创新区在台州湾科创走廊建设中的战略优势,狠抓高能级科创平台、高品质配套服务机构招引,现台州梦想园区中已入驻上海启迪之星浙东南创新中心等8个科创平台,构建了从“试验室”到“厂房”的全链条全要素创业创新生态。
在黄岩,从“制造带”到“科创带”,“永宁江科创带”的大幕已徐徐展开。黄岩将其作为推动黄岩创新发展的战略支点和核心引擎,计划以永宁江为轴,有机串联和融合浙东南工业设计小镇、浙东南数字经济产业园等多个重要节点,集聚优质科创、人才资源,强化区域科技分工格局,打造“一轴串联、三区协同、多园推进”的创新空间格局,为永宁江两岸后续的发展注入活力。模塑工业设计基地扩容提质工程一期开工建设,梦创园二期、科创园(二期)等科创平台有序推进,举办首届台州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应用高峰论坛活动,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台州工作站成功揭牌。谋划打造绿色能谷小镇,中弘晶能、清陶锂电池等重大产业项目实现落地开工。
除了科创平台建设进展顺利,产学研合作也硕果累累,黄岩以长三角地区智囊平台为依托加强科创引领,上海交通大学·台州黄岩模具成形制造联合研究中心持续服务黄岩模具行业,举办“CAE技术与塑料产品的成型成性性能”讲座、CAE软件功能及操作培训;浙江中科创越药业有限公司围绕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化学研究所作为无形资产出资的4项核心专利,实现10多个项目的小试、中试及商业化生产,已实现营收5995万元。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台州分中心自2023年4月实体运营以来,持续推进长三角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截至目前共走访企业199家,促成技术成果转化项目49项,项目总金额300万元。浙大智能产品设计中心、黄岩—博乐智能家居设计产业化中心等与长三角地区合作共建平台组织专家团队持续走访、调研黄岩及周边企业。
除此之外,台州湾新区谋划在月湖东侧岛链区块建设台州湾工程师小镇,大力引育构建服务“五城十链”急需的卓越工程师、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技能“工匠型”多层次人才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实施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两清零一提升”行动,成功通过国家级双创特色载体终期验收,累计培育省新型研发机构3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3家。
在三门,科创赋能、低效用海有机更新试点工作成效显著。针对已投产的低效用海船舶企业,三门开展船舶行业专项整治,倒逼企业开展技术升级,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提升双联动。2022年,通过技改提升后三门县8家规上船舶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7亿元,较2021年增长近60%。
开放之势
强港建设再攀高峰
港口是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台州加快一流强港建设和海洋开放合作,助力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激发蓝色经济新动能。
走进头门港区,一派繁忙景象,一艘5万吨级和另一艘2万吨级的货船停在码头,工人们正使用7台门机对货船上的货物进行装卸作业。目前头门港已建成3个5万—7万吨码头,近期还将建设10个5万—10万吨级的码头集群,可匹配全球大多数港口。
今年1—9月,头门港区完成货物吞吐量774.61万吨,同比增长17.92%,实现集装箱吞吐量6510箱,保持高速增长。头门港区只是一个缩影,临海瞄准开放平台建设,围绕头门港口岸开放(海港)、综合保税区(保税港)、铁路监管区(陆港)等3个港,完成开放口岸验收项目建设。依托台州湾公铁水多式联运信息化平台,推进“三港协同”大提速,打通海港、陆港、保税港的数据壁垒,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大幅提高通关效率,降低企业通关成本。
海风吹来更多的好消息:玉环市立足“浙东南重要枢纽港”目标,积极融入全省五港合一进程,如今,大麦屿港与宁波舟山港形成“喂给港”和“枢纽港”的发展角色定位。该港区也交出了亮眼成绩单:目前大麦屿港散装水果进口量居全国第一,2022年,大麦屿港完成总货物吞吐量703.2万吨,同比增加8.2%。
在不断完善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浙台(玉环)经贸合作区以拓展对台直航、培育特色产业、立足“天然良港”优势,抢抓RCEP生效机遇,加强对接重点货源企业,优化报关订舱等“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拓展了RCEP进境水果航线。1—9月对台直航货运海上直航集装箱吞吐量5622标箱,初步建成浙东南集装箱货运枢纽港、水果专业港。
生态之优
共建共享“蓝色循环”
台州深知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聚焦海洋塑料垃圾、船舶污染物等废弃物的治理难题,台州打造具有内驱力、可持续、可复制的“蓝色循环”治理新模式,向全球展示台州模式和治理方案。“蓝色循环”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是继“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蚂蚁森林”之后我国第3个获此殊荣的项目。
这天上午,出海多日的船老大黄志伟返回椒江,他不仅带回了丰富的渔货,也带回了一大袋塑料垃圾。除了出海渔船,台州沿海村落的群众也参与到海塑垃圾的回收工作中。
这并不是个例,台州与当地渔业合作社、渔嫂协会等民间组织合作,共发动沿海村落的低收入群众参与垃圾收集清理,并利用他们自家庭院、码头小店建设了垃圾分拣暂存点“小蓝之家”。同时,在沿海渔港码头建设废弃物智能收处设施“海洋云仓”,归集渔政指挥、船港通等有关船舶信息建立数据库,联网调度海上渔船与商船加入海上船舶污染物回收行动。
台州打通塑料回收循环利用全产业链,将回收的海洋塑料垃圾再加工为塑料高值原料,重新制作成环保垃圾桶等塑料产品,实现塑料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提取20%海洋塑料高值利用和碳交易获得的红利,设立“蓝色生态共富基金”,重点反哺加入一线收集群体,补贴收集活动。
依托良好的海洋环境,台州的海洋养殖业走向“深蓝”。如椒江正匠心打造大陈黄鱼养殖基地,该地先后制定出台《大陈黄鱼养殖基地建设扶持办法》《椒江区新兴渔业设施建设项目扶持实施意见(试行)》等政策,精准扶持大陈黄鱼产业发展;基地养殖企业主动参与深水网箱抗风浪研究、大陈黄鱼优质种苗筛选等技术攻关,加强与中国工程院、上海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科研合作,大陈黄鱼养殖技术的持续提升,支撑大陈黄鱼养殖基地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
目前,大陈黄鱼养殖基地已建设成为全省最大的大黄鱼养殖基地,列为全国大黄鱼养殖优势产业带重点建设区;基地培育起14家大陈黄鱼生态养殖企业。大陈黄鱼年产量8000吨,年产值近10亿元,约占全省大黄鱼养殖规模的三分之二。
(本版图片由台州市发改委、台州临港产业带工作专班、台州市各县市区发改局及台州湾新区经科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