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观点

“子涵梗”寻了开心伤了信任

  张萍

  “老师,我们家子涵怎么了?”近期,在各大网络平台,“子涵”这个名字成为不少网友造梗玩梗的素材。

  “子涵梗”的出处是一张“幼儿园微信群聊截图”。一位名为“子涵妈妈”的家长在群里质问老师为什么孩子在幼儿园被蚊子咬了,“紫涵妈妈”“梓涵妈妈”立刻接茬,批评“子涵妈妈”不该一点小事就兴师问罪。乍看之下:现在老师真心不好当,现在家长真心爱找茬。细一琢磨:不对,子涵、紫涵、梓涵傻傻分不清楚,这图能是真的吗?

  在今天的网络王国中,玩梗有趣、造梗有理,批评“事儿多”家长也理直气壮,可是用一张真实度存疑的图来全网恶搞家长群体,是否合适?如果论据是假的,论点再有理也站不住脚,这是基本常识。有人会说,我身边就有这种家长啊。那么,是否可以就事论事讨论具体个案的对错?“子涵妈妈”式家长占多大比例?没事找事又缺心眼是家长群体的普遍状态吗?

  相比吐槽无理家长,其实更多网友只是拿这梗开开玩笑,也就是现在年轻网友流行的“随机发疯”。只有自己觉得好笑,恐怕不能叫玩笑。全国数量庞大叫“子涵”的学生不会觉得好笑,日常认真配合学校的家长难免有些委屈,兢兢业业维护家校关系的教育从业者也不会认同。构建健康的教育生态需要开诚布公,而不是阴阳怪气。

  近年来,有关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在高压的教育环境和敏感的舆论场中,老师和家长双方沟通时的心态有点像“走钢丝”,都怕一不小心得罪了对方。这时候“子涵妈妈”到处“闪现”,扮演一个“暴走”的“护子狂魔”,不在教育场域里的网友是爽了,等到热度一过,一茬新梗换旧梗,玩梗的作鸟兽散,徒留老师和家长尴尬地留在原地,小心翼翼。毕竟,谁都怕一不小心被编排成段子,成为众人口诛笔伐的“子涵妈妈”或者“某某老师”。

  无根据、无实证、无官方报道的“三无谣言”,摇身一变成为网络舆论风波的素材,是近年网络上一股非常不好的风气。看似没有具体受害者的调侃,却无益师生、学校与家长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氛围。寻开心的方式有很多种,但制造对立、固化偏见的这一种应当抵制。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7 “子涵梗”寻了开心伤了信任 2023-12-13 浙江日报2023-12-1300007 2 2023年12月1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