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终,剧未了
——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落幕,下一届还在杭州
本报记者 陆遥
11月27日晚,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在杭州闭幕。
中国戏剧节是我国戏剧艺术领域最高规格、最高水平的艺术盛会。20天里,共有47台剧目60场演出在杭州、温州两地上演,其中包括12台浙江作品。浙江的这些作品,多为近年来的舞台艺术新作,如现实主义题材越剧《钱塘里》《第一缕阳光》,婺剧《义乌高华》,多方合作的舞台剧《苏堤春晓》、京剧《纳土归宋》,实验性的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等。
话剧《雷雨》开票7分钟售罄,舞台剧《苏堤春晓》开票当日售罄……中国戏剧节部分剧目一票难求。中国戏剧节为浙江带来了什么,又能留下什么?记者采访相关艺术家、剧评家、观众,共同探讨火热票房背后的奥秘。
全面展示的剧目
创办于1988年的中国戏剧节,是培养人才、促进创作、展示全国优秀戏剧创作成果的重要平台,每两年举办一次。
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以“人民的节日、艺术的盛会”为宗旨,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戏剧家协会、浙江省委宣传部、杭州市政府主办。来自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5台精品剧目、12台展演剧目参加演出。
这些剧目的入选标准是什么?
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说:“入选剧目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遵循戏曲美学精神和艺术规律的基础上,融入时代精神、现代理念,实现戏剧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本届戏剧节剧目类型涵盖京剧、秦腔、越剧、黄梅戏、晋剧、藏戏等15个戏曲剧种以及话剧、音乐剧、儿童剧、芭蕾舞剧等,充分体现了艺术门类的多元性。
比如戏曲领域,既有现代戏,如越剧《钱塘里》、湘剧《夫人如见》等,又有整理改编的传统戏,如晋剧《庄周试妻》、秦腔《狸猫换太子》、京剧《摘星楼》等,还有新编历史剧,如黄梅戏《舞衣裳》、秦腔《昭君行》、京剧《纳土归宋》、闽剧《过崖记》等。
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雷雨》为例。开票当日仅7分钟就被抢购一空,一票难求的背后,反映了名团名作的品牌和经典改编的魅力。
剧作家曹禺的《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作品,也是北京人艺的代表剧目和保留剧目。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今,《雷雨》的演出从未间断。此次亮相的新版《雷雨》,由濮存昕、唐烨联合导演,在凸显人性主题的同时,更为关注剧中每个人物细腻的内心感情。导演及主演濮存昕在接受采访时说:“一个剧团可以老,但不能旧,经典剧目常演常新。”
守正创新的创作
“本届戏剧节的作品中,浙江是现实题材作品最多的一个省份,这说明我们近年来在现实题材领域发力取得成效。”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沈勇说,越剧《钱塘里》展现了杭城温暖的精神底色;台州乱弹《我的芳林村》讲述台州路桥芳林村贯彻落实“八八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实故事;越剧《第一缕阳光》聚焦温岭基层民主恳谈;婺剧《义乌高华》聚焦改革先锋谢高华……这些新作的诞生反映近年来浙江在戏剧创作方面的成果,也体现了浙江创作者对戏曲表现现代生活的深入思考。
11月25日,新时代越剧创新发展研讨会在杭州举办。中国剧协副主席、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以《今天的观众需要看什么样的戏》为题,分享了今年“爆火出圈”的越剧《新龙门客栈》的实践。
《新龙门客栈》从今年3月28日开启驻场演出至今,接近150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不算网络上被剧组青年演员圈粉的年轻人,单以购票进入剧场的观众统计,就有80%的受众在此前从未接触过越剧。
“传统戏剧呼吁传承,但我们不能忽视艺术的本质是创造力。”茅威涛说,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所完成的不仅仅是把同名电影移植成越剧的工作,实际上,主创者对电影故事进行了原创性的改编。
今天的观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也更喜欢“守正创新”的作品,而“正气”和“锐气”便是创新的前提。“《新龙门客栈》的爆火向市场释放了一种信号,用户对戏曲仍有消费需求,只是需要以合适的内容、正确的方式与当下用户建立连接。这是一个精细化、个体化的漫长过程,也是当下戏曲市场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茅威涛说。
惠民乐民的口碑
据统计,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总观演人次超6万,其中外地观众超30%,售出公益票37185张,全网总曝光量超2亿次……
11月15日,戏剧节开启刚满一周,杭州市民张女士来到位于杭州钱塘区的金沙湖大剧院观看扬剧《郑板桥》,这是她此次戏剧节买的第五场演出票。她说:“我老家在江苏,家乡的戏来杭州,当然要去捧场。”
同场观众李先生已经买了十几场戏的票。“我把感兴趣的地方剧种都买了,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全国各个地方的戏,票价挺实惠的。”李先生并不是戏迷,称自己“疯狂看戏”的原因,是有机会近距离感受名团名角以及各地剧种风采。“很多戏可能过去没听过,这次一看也挺有意思。”
精选新作、票价实惠再加上剧评口碑好,是这次戏剧节受到老百姓喜爱的主要原因。
拿杭州演出为例,本届戏剧节的34台参演剧目和1台特邀剧目共演出48场,可面向市场销售的门票约3.6万张,设置50元至480元的六个档位票价。其中100元及100元以下的低价票超过2万张,50元惠民票近1万张。购票平台还推出了折扣优惠票。
观众们穿梭在城市东南西北的新剧场,沉浸在丰富而有特色的剧作中,更让人深切感受到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色。
留给浙江的启示
27日闭幕式当晚,主办方宣布——下一届中国戏剧节还将落户杭州。
浙江为什么要争取中国戏剧节落户?
首先,这是一个大平台。
一部中国戏曲史,半部在浙江。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全国共有348个剧种,其中包括120余个“天下第一团”。本届戏剧节中,甬剧《柔石桥》、台州乱弹《我的芳林村》作为浙江“天下第一团”的代表亮相,很好地展示了地方剧种的风采,也呈现了浙江戏曲的多元面貌。
“本届戏剧节以反映时代精神、展示地方特色的优秀戏剧剧目,全面展现近年来我国戏剧艺术传承与创新的优秀成果。我们希望通过全国性、高水平的平台,来促进、推动和刺激浙江的舞台艺术创作。”沈勇说。
其次,这是一个练兵场。
“看戏看角儿”,青年人才队伍的打造对于每一个剧种来说都尤为重要。中国戏剧节在剧目展演的同时,还开设了“全国中青年戏剧骨干人才研习班”,举办“新时代戏剧舞台美术创作”“全国戏剧院团管理新业态新模式”“新时代越剧创新发展”3场论坛,记者在现场看到,许多青年演员都参与到观演和论坛等活动中。
“经过这样的锻炼,浙江的戏剧从业者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艺术修为,提高综合竞争力,使浙江的艺术生态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浙江省文联书记处书记赵晓刚说。
最后,这是一个不断扩大的朋友圈。
杭州有着悠久而深厚的戏剧戏曲史,南宋时期临安城勾栏瓦舍遍布,繁华景象影响后世,梁祝、白娘子、岳飞等杭州题材的戏曲剧作经久流传、广为人知。通过戏剧节,全国各地的剧种在这里交流,戏剧人、戏剧院团的合作也不断加深。
期待通过中国戏剧节的大舞台,使浙江的文化土壤更加丰厚,让更多人看见并喜欢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