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
本报记者 李攀 万笑影
悠悠万事,民生为先。
对“民呼我为”这4个字最感到亲切的,莫过于杭州市西湖区翠苑一区的居民。2003年,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期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将翠苑一区社区作为基层联系点,先后3次到社区调研,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并作出“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呼、我有所为”的重要指示要求。
20年来,“民呼我为”的理念从一个社区、一座城市传遍之江大地。“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成为党员干部一种共识,一种工作导向。
2004年10月,一份让万千浙江人倍感温暖的重要文件亮相。在习近平同志的提议和推动下,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围绕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科教文化、社会稳定等十大重点领域,明确加快建立健全民情反映、民主决策、责任落实、投入保障和督查考评五大工作机制。
紧接着,在2005年2月召开的省两会上,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突出抓好十个方面实事”,浙江每年为民办十方面实事的温暖征程由此开启。近十几年来,省委、省政府每年拿出新增财政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改善民生。随着一批又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建成,极大提升了浙江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以人为本,浙江始终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
在民生项目的征集中集思广益。各地纷纷建立群众“用得来、用得着、喜欢用”的村情民意信息网。2014年底,省政府还首次通过网络征集新一年为民办实事项目;
鼓励群众参与到民生项目的决策实施中来。2008年,宁海县在力洋、大佳河探索试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实现了民生项目从政府“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2018年4月,这一机制在全省市、县、乡三级实现全覆盖;
根据群众需求的新变化、新特点,不断拓展实事领域,丰富实事内容,细化实事项目。近年来,浙江持续打造 “民呼我为”统一平台,通过全面整合12345政务服务热线等各类民意反映平台渠道,实现了一个口子收集民意大数据。
“民呼我为”,只有办实每件民生事,才能取信于民。浙江不断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对落实解决群众诉求的全过程、各环节加强监督。如今,责任机关、单位对涉及群众利益的事不敢有丝毫马虎。
《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意见》指出,积极探索开展“民呼我为”、“接诉即办”等,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
中央有要求,浙江有行动。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对此进行专题研究,提出要深入推进民呼我为工作体系改革。通过这项改革,浙江将继续深化对“民呼我为”实现路径、机制、手段的探索。
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20年来,浙江具有鲜明特色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已驶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轨道,浙江用一份靓丽民生答卷绘就百姓幸福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