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理论周刊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浙江探索

  海洋是人类生存空间的延伸。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推进海洋强国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大事。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21世纪,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时期。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更加显著,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地位也明显上升。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拥有广泛的海洋战略利益。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调研考察时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

  实际上,早在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作出“八八战略”决策部署时,就把“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作为重要内容,为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进一步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陆海资源互补产业互动

  海洋经济是陆海一体化经济。海洋经济横跨陆海,涉及海洋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涵盖领域十分广泛。加强陆域和海域经济的联动发展,实现陆海之间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2003年,习近平同志在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发展海洋经济不能就海洋论海洋,就渔业论海洋。海洋的大规模开发,需要强大的陆域经济支持;陆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依托于蓝色国土,发挥海洋优势。同时,在全面系统深入阐述浙江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战略意义和布局基础上,浙江省委制定出台《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若干意见》《浙江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等政策举措。上述举措的提出,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成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海洋经济区域发展不够平衡、海洋新兴产业规模偏小、海洋创新能力不够等突出矛盾问题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党和国家逐步强化陆海统筹的战略地位,陆海统筹成为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的核心要义。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作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以来,陆海统筹在体制机制建设、产业、资源、环境和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凸显了海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

  20年来,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深入实施“八八战略”,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坚持陆海统筹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浙江面向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要求和总体部署,立足浙江陆海资源的互补性、陆海要素的协同性和陆海产业的互补性,促进陆海在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全方位协同发展,全省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和现代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当前,浙江在建设海洋强省工作中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加快建设海洋综合实力领先、海洋产业体系完善、海洋科教支撑有力、海洋生态环境优美、陆海资源统筹利用的海洋强省。《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以“一环”引领,即突出环杭州湾海洋科创核心环的引领作用;“一城”驱动,即全力打造海洋中心城市;“四带”支撑,即甬舟温台临港产业带、生态海岸带、金衢丽省内联动带、跨省域腹地拓展带;“多联”融合,即山区与沿海协同高质量发展,构建全省全域陆海统筹发展新格局。并提出了海洋强省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海洋强省建设深入推进,海洋经济、海洋创新、海洋港口、海洋开放、海洋生态文明等领域建设成效显著,主要指标明显提升,全方位形成参与国际海洋竞争与合作的新优势。至2035年,海洋强省基本建成,海洋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海洋生产总值在2025年基础上再翻一番,全面建成面向全国、引领未来的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海洋中心城市挺进世界城市体系前列,形成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临港产业集群,建成世界一流强港,对外开放合作水平、海洋资源能源利用水平、海洋海岛生态环境质量国际领先,拥有全球海洋开发合作重要话语权。

  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将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抓手,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培育壮大特色海洋产业,着力建设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海洋经济以其规模的持续扩大、高度外向型的特征,成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障。

  “十二五”时期,浙江连同山东、广东、福建和天津等省市一起,先后被确定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探索路径、提供经验示范。“十三五”期间,浙江基本形成了以建设全球一流海洋港口为引领、以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动力、以加强海洋科教和生态文明建设为支撑的海洋经济发展良好格局。“十四五”时期,浙江进一步围绕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建设海洋强省制定发展任务,明确发展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绿色可持续海洋生态环境,塑造开放包容海洋合作局面,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推进海洋经济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作为链接“双循环”的关键节点,自贸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的沿海自贸区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形成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全方位发挥了沿海地区对腹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好地服务了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总体布局。今年也是浙江自贸试验区挂牌六周年。2017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全域集中在舟山市,这也是全国唯一由陆域和海洋锚地组成的自贸试验区。2020年,浙江又成为全国首个明确扩展区域的自贸试验区,新设立宁波、杭州和金义片区,形成了“一区四片”发展格局。浙江自贸试验区以“建设成为东部地区重要海上开放门户示范区、国际大宗商品贸易自由化先导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资源配置基地”为战略定位,通过更高水平的开放,放大自贸区辐射带动作用,深化“一带一路”合作交流,成为“双循环”发展的重要引擎。

  增强海洋经济开放能力

  海洋蕴含无尽宝藏,蓝色经济将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2019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青岛集体会见外方代表团团长时指出,当前,以海洋为载体和纽带的市场、技术、信息、文化等合作日益紧密,中国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就是希望促进海上互联互通和各领域务实合作,推动蓝色经济发展,推动海洋文化交融,共同增进海洋福祉。

  在全球海洋治理体系正发生深度变革的背景下,怎样深化“一带一路”海上合作,浙江作为先行者,给出了答案。

  共建“一带一路”国际贸易物流圈。深化与东南亚、南亚、中东欧等共建国家合作,合作建设“一带一路”迪拜站,加快形成以共建国家为重点的全球化港口布局。高水平建设宁波“17+1”经贸合作示范区,加强与合作区内国家海洋领域贸易合作。完善宁波舟山港至中北亚、中东欧国家的国际贸易通道,优化海外仓网络布局。创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提升口岸服务水平。推进油气能源产业发展,强化与天然气生产国的合作,推动打造海上LNG登陆中心和输送管网。加强国际海洋经济领域研究和技术开发合作。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国际海洋渔业合作,加强境外远洋保障基地布局和建设。积极参与海上丝绸之路蓝碳计划。

  深度参与国际海洋经贸合作。把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的机遇,进一步推动区域跨境贸易通关便利化、投资政策透明化。支持电子世界贸易平台(eWTP)全球化布局,聚力提升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规模。推进港口营运主体有序“走出去”,提高航线全球连通能力和密度。提升对全球航运资源的融合度和影响力,加强与葡语国家等远洋捕捞国际合作,实现经贸合作多赢。

  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人类不仅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更享有同一片“蔚蓝色”。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2006年9月,习近平同志就加快发展海洋经济问题到舟山进行调研。他强调,发展海洋经济,绝不能以牺牲海洋生态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一定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方针,全面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浙江以生态优先、绿色高质量发展为引领,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科学合理布局沿海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在优化海洋空间资源保护利用,健全完善陆海污染防治体系,增强海岸带防灾减灾整体智治能力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优良的海洋生态环境也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要建立和完善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海洋生态经济体系,努力实现海洋生态产品的价值,大力培育绿色、循环、低碳的海洋新兴产业。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在第一产业领域,大力发展海洋生态农业和海洋生态渔业。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推动海洋农业和海洋渔业向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在第二产业领域,大力发展海洋生态工业。要把发展海上风电和海上光电与开发利用海洋石油资源和海洋天然气资源结合起来,与开发利用波浪能、潮汐能等海洋能结合起来,将海洋电力产业培育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第三产业领域,大力发展海洋生态服务业。以可持续的方式开发和利用海洋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生态娱乐和旅游产业。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教授】


浙江日报 理论周刊 00006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浙江探索 2023-09-18 浙江日报2023-09-1800004 2 2023年09月1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