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观点

“田长制”护田 岱山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这几日,在舟山市岱山县高亭镇生态稻田示范基地,农户们抢抓晴好天气,正在给稻田播撒种子。这片农田此前为综合性种植基地,高亭镇积极落实耕地保护政策,平整土地,新修田间路和灌溉、排水农渠等设施,成功实现还田,土地承包给种粮大户后,种植小麦、中晚稻等农作物。

  “预计每亩产值可以达到1000斤。”高亭镇农办相关负责人於国华说,“种植户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此外,种粮大户也积极采购机械设备,运用数字监控管理等科技手段,全面提高耕作效率。”

  岱西火箭盐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于近日启动。目前,该项目集控阀取水、调节水权分配、远程实时监管等功能于一体的低压智能灌溉系统已展开管道铺设。“预计九月底完工,届时将投入使用。”浙江康腾建设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助理孙哲杰说。

  耕地恢复、高效利用的背后,离不开各级田长的助力。日前,岱山县出台“田长制”实施细则,在全县建立“县、镇、村三级田长负责制”耕地保护工作体系,实现“每块农田有田长”的管理模式,形成相关配套制度,构建集约高效、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新格局。

  “我是村级田长,主要负责全村的农田,平日巡查员巡逻中遇到违反耕地保护的行为,第一时间通知我,我立即赶到现场处理解决,解决不了的再向镇级田长汇报,县镇村组联动共同织牢耕地保护网。”近日,东沙镇桥头村王志海一边操作手机上的“耕地智保”平台,一边说。

  “耕地智保”平台是岱山县实行耕地网格化监管的具体举措。全县以“田长制”为抓手,狠抓耕地与粮食安全,借用数字化手段,打造“耕地智保”应用场景,按照每个点位1.5公里覆盖半径,布点78处高位探头,实现“塔田对应”,构建“人防+技防”耕地保护新格局。

  “你好,是岱西镇前岸村村级巡查员吗?我们在‘耕地智保’系统发现你们村有处耕地乱石堆放报警提醒,已经过去3天了,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处理完毕?”近日,该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耕地保护与生态修复科科长徐辉就此前发现的耕地被侵占问题对相关村整改情况进行巡查。

  “像这样的问题我们给出一个星期的时间予以处置到位。”徐辉说,“人工巡查有一定局限性,耕地智保自动报警不仅可以推送到平台,还可以推送给巡查员,双重保障,发现问题后,巡查员现场核实并解决。”

  得益于“耕地智保”平台,利用高位探头的电子围栏、设备识别、活动识别等监控手段,将疑似问题及时通过“耕地智保”平台推送给相应村级田长及巡查员,督促各乡镇及各级田长、巡查员通过“耕地智保”应用打卡巡查。

  目前,岱山每个有耕地的行政村均配备耕地保护巡查员,指定各级田长105名、村级巡查员108名。自去年实施“田长制”以来,全县发现的耕地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毕。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7 “田长制”护田 岱山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2023-09-07 浙江日报2023-09-0700013 2 2023年09月0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