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观点

走好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接近成功的关键时刻,越要坚持到底不松劲。笔者在基层督查岗位工作多年,对这句话深有体会。因为督查工作“督”的往往是堵点难点,也是抓落实最吃劲的环节。这个环节,可能是工作推动的“最难一公里”,也可能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一公里”,一旦打通则胜利在望。

  清单式解构,看清“最后一公里”。解构思维,是现代工程学的常用方法,也是“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一古人智慧的具体实践。把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务,站在全局视角进行层层解构,直至拆解成一个个可解决的问题。再按照优先级、条目式罗列任务清单,以聚焦目标的方式逐一攻克。清单式解构的思维方式,同样适用于抓落实。不少工作抓得不具体不扎实不细致,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过粗”或者“模糊”。这也是为什么要经常提倡把“蓝图”转化成“路线图”、细化出“任务书”、分解成“责任表”的出发点。同样,在碰到难题的时候,也可以按照这一思路,更深入地“解剖麻雀”,把无解变有解进而寻得优解。通过一次次“全局审视—局部拆解—单点突破”的循环往复,借助可视化的任务清单,严谨细致地拆解“最后一公里”。

  精准化推动,走实“最后一公里”。精准思维,反映的是思维方式,检验的却是工作作风。众所周知,再完美的方案,没有好的落实,只会是镜中花、水中月。究其原因,有的是工作粗放、虎头蛇尾,缺少钉钉子的耐性与韧劲;有的是脱离群众、远离“现场”,提出的方法举措不接地气、不够走心;有的是任务繁重、分身乏术,对于事情结果只求过得去就行……要杜绝和克服“粗线条”“简单化”“差不多”等抓而不实的现象,就要把精准落实作为工作标准和责任担当,明责任、盯节点、限时间,形成任务具体、责任到人、环环相扣的“落实链”,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做细做实每个环节,高标准高质量地走好“最后一公里”。

  服务式督帮,助跑“最后一公里”。“督帮”思维,是将“督查+协调+服务”的理念,贯穿推动工作落实的全过程。工作推动犹如一场接力赛,既须环环相扣,也须通力协作。基层是各项工作的落脚点。笔者发现,有些工作推动到最吃劲时,未必是基层没有认真执行,而是预设方案与实际情况有出入,甚至有突发的新情况、新问题亟须解决。一旦生搬硬套可能“水土不服”,强制执行则会“按下葫芦浮起瓢”。此时,就要通过多部门协同,或者上级部门统筹,才能攻克难点、突破堵点。各部门不妨在推动工作之初,预判“督”的环节,植入“帮”的思维。在设定目标、分解任务时,充分考虑基层实际;在督查过程中,高度关注要素保障;在掌握实情、研判形势后,及时上报提供决策参考。通过实地走访、现场督帮、统筹协调,为基层抓落实提供支持和帮助,从而推动问题解决跑完“最后一公里”。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7 走好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2023-09-07 26185000 2 2023年09月0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