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观点

城市之大,请多留些“小修小补”

  “磨剪刀嘞……”这样的吆喝声,你有多久没听到了?当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高大上”,能小修小补的地方,反而不好找了。在宁波百丈街道潜龙社区,有一个“老吴帮邻工作坊”,每天义务为街坊四邻维修小家电、老物件。更让人感叹的是,在这里工作的3位“员工”,年龄加起来足有232岁了。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想改个裤长、补个鞋子、磨个菜刀、修个拉链,还真不知道去哪儿。有些社区或者小区物业会定期组织服务活动,但一年到头可能就两三次,满足不了日常需求。尤其是一些老小区,老年人多,家里什么东西坏了,不舍得扔,总希望修修好继续用。宁波潜龙社区这个工作坊,则是一个“常设机构”,基本上天天开门服务邻里。更难得的是,他们特别热心,哪怕深夜接到报修电话,也会第一时间上门帮忙。所以说,小区附近如果有这样一个工作坊,必须算是民生的“重大配套”。

  但遗憾的是,在很多城市,这样的配套似乎并没有被纳入居民生活圈规划。一方面,是城市不断升级改造,路宽了楼高了,但以前容纳小修小补的小街小巷没了。有些城市出于市容市貌管理的需要,逐渐取缔了小摊点。另一方面,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小修小补总的需求确实在萎缩。一些摊主难以维持生计,不干这一行了。而年轻人更是很少选择以此为业。

  往往是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现在越来越多人感受到小修小补的“香”了。毕竟,东西坏了,小零件换一换就能继续用,省下的可是真金白银。更何况,有些物件用惯了有了感情,能修好总比扔掉强。“小修小补”虽不起眼,但是和老百姓生活的温馨度、幸福感息息相关,跟城市里那些“高大上”的商业模式一样,同样是烟火气里不可或缺的一抹风情。

  城市之大,怎么留住这些“小修小补”?今年2月,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曾表示,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近年来,不少地方将“小修小补”摊点集中管理,租金全免,仅收取少量管理费,力争为百姓带来更多实惠与便利。比如,上海在全市范围内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陕西咸阳渭滨街道的“小滨工坊”,修鞋、理发、配钥匙、家电维修等小店一应俱全。但在更多的城市里,这样的“配套”还远远不够。

  留住“小修小补”,不能任其自生自灭,需要社会各界都出一分力。比如,社区应想方设法提供免费或者低租金的场所,主打一个便民。新小区在建设规划中可以和菜市场、超市、社区食堂等规划在一起,为“小修小补”寻找合适的存在形态。针对后继无人的情况,不妨从辖区的志愿者中招募热心人士,把这些老底子的技能传承下去,更好服务百姓。

  宁波“老吴帮邻工作坊”的三位老人家常说,他们是“顺便做点好事”。事情虽小,带来的方便却是无法替代的。人们常说的“烟火气”“幸福感”,也许就是这满满的生活气息吧。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8 城市之大,请多留些“小修小补” 2023-07-20 25991916 2 2023年07月2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