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专题

黄岩:共富路上那些闪耀的“小橘灯”

  建设“共富工坊”,畅通村企合作渠道,搭建村企合作平台,促进农民家门口就业增收,是我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一大创举,被国家发改委列入第一批典型经验。本栏目旨在展现各地创新之举、富民成效,助推“共富工坊”建设扎实深入开展。请看本期主角台州市黄岩区。

  曾以股份制改革蜚声全国的黄岩,在我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进程中同样善于争先。立足橘乡金名片,黄岩着力打造“小橘灯”共富工坊,成为持续推动扩中提低,带动群众增收、集体增富、企业增效的有效载体。

  “黄岩‘小橘灯’共富工坊在2021年初就开始建立,目的是希望通过载体创新,真正实现百姓收入稳步持续增长。”黄岩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到如今,188家“小橘灯”共富工坊遍及黄岩全域,涵盖来料加工式、定向招工式、品牌带动式、农旅融合式、电商直播式、产业赋能式6类,带动4303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其中低收入群体385人,发放工资总额6500余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587万元。

  整合资源

  持续增收动力澎湃

  宁溪镇是黄岩“小橘灯”共富工坊的发源地。目前,宁溪全镇范围内已建成工坊22家,覆盖16个村居,带动就业1000余人,实现就业群众年人均增收2万元。

  如何解决工坊数量多、订单来源广、管理难以细致到位等问题,推动共富工坊建设运行由量向质转变?宁溪镇为此专门建立了共富工坊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共配备镇级管家4名、村级负责人20名,联动82名工坊“红管家”,为全镇工坊提供“跟进式”“保姆式”服务,扮演了“工坊大脑”的角色。

  在服务中心大屏幕“驾驶舱”数字平台上,各工坊的运行情况、人员数量、收入状态、政策补助、收发货情况等实时信息一目了然,可实现对各个工坊点位运行成效的全面跟踪。企业落户、工坊筹建、订单对接等全过程服务,中心均可提供,当企业发布用工需求后,中心后台会根据工坊运作饱和度进行统筹调配,将需求分解至适宜的工坊进行生产。同时,中心还为各个工坊提供合作洽谈、产品展示、直播带货等服务,实现场地资源的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节约企业和工坊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贴心的服务、科学的调配,让共富工坊在宁溪镇获得了持续的生长。

  该镇上前垟村的集体厂房一直未得到有效利用,在镇共富工坊服务中心的牵头协调下,该村与市侨商会企业浙江颐顿机电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引进产品组装车间建立了“同心·侨助工坊”,去年年产值约300万元。初夏,来到上前垟村,只见3层楼的标准厂房内三十几位“工人”正专注于组装无气焊保机。“我们按工作难度对各楼层工位做了区分,针对技能要求不同配置相应人员。其中3楼的5个工位技术含量高些,操作难度较大。一个熟练工人,月均工资可达5000—6000元。”工坊“红管家”张建钧介绍。

  除了来料组装加工,以舌尚晨起为代表的品牌带动式共富工坊正在迅速崛起。走进舌尚晨起共富工坊,工人们正忙着将刚刚腌制好的韩式泡菜进行称重、罐装、贴标签,连同腌萝卜、菜花梗、云耳露等舌尚晨起品牌系列产品,销往饭店食堂和千家万户。

  “‘小橘灯’共富工坊以党建引领为抓手加强资源统筹,能够让百姓口袋鼓起来、村集体经济强起来、联建企业活起来,实现三方共赢。”一直负责推动落实共富工坊工作的宁溪镇经济建设服务中心主任周桂强感触颇深。

  农旅融合

  品牌与智力齐赋能

  枇杷季节,黄岩屿洋线公路两侧的枇杷树果实金黄,令人目不暇接。这是黄岩屿头乡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全域推进农旅融合发展的一大支点。

  在“风物柔川”共富工坊内,上凤村村民张春福熟练地选果、摘果,其他员工有序地分拣、包装,整套流程一气呵成。“共富工坊主动邀请我来这里就业,这段时间特别忙,但可以多赚钱了。”张春福正在为即将举办的第十一届屿头枇杷生活节挑选精品果,谈及工坊,他竖起了大拇指。

  屿头乡是黄岩区首个提出“旅游全域化、城镇景区化”概念的乡镇,去年屿头精品枇杷果品凭借“风物柔川”金招牌,单价提升约5元/斤,实现农户增收近50万元。

  从一颗枇杷,到涵盖馒头、杨梅等13种农特产品的“风物柔川”区域化农产品品牌,再到联合本地农场、商户共同打造的“风物柔川”共富工坊,屿头立足本地资源特点,以片区产业为纽带,发挥党建联建机制资源统合优势,基于全域品牌共塑理念,实现从商户自产自销、单打独斗到全域参与、全要素聚合的转变,用系统思维做大蛋糕,谋划出一条农旅融合助农共富的路子。

  步行在屿头乡沙滩老街,百年古樟树枝叶蓊郁,修葺一新的石板路和传统民居透着一种特有的闲适。通过建立直播共富工坊、引入专业机构运作,小丫炊圆、阿玲馒头等当地特色美食而今已畅销江浙沪市场。这里还建有同济大学教学实践基地、黄岩乡村振兴学院,成为当地培育乡村振兴人才的重要场所。

  “通过校地合作、院村融合、产学研相长,黄岩共富工坊的创富功能得到加强,也为黄岩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黄岩区委组织部相关人员介绍,在黄岩高桥街道“米面小镇共富工坊”,浙工大团队开设了米面制品现代生产课程,有效提升了当地米面产品的质量与价值。

  近年来,黄岩充分发挥“共富工坊”物理空间的载体优势,以培育有现代化思维和产业技能的“新农民”为目标,面向低收入农户、居家老人、农村党员、青年农民、农村创客等群体,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将工坊逐渐发展成“新农民”孵化基地。

  用心帮扶

  共富路上一个也不少

  黄岩上郑乡共富服务中心展示架上,各种土特产、节日球、节日丝带、水杯等产品琳琅满目,这些都是该乡“小橘灯”共富工坊加工生产的。通过服务中心,由“红管家”对接企业订单及用工需求,并协助工坊拓宽销售渠道。目前上郑乡11家“小橘灯”共富工坊共吸收劳动力242人,其中低收入农户14人,承接企业订单476万元,平均月收入近1500元。

  服务中心还以“供销社+村合作社+农户”三方合作模式,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目前已开通的农产品收购服务路线,实现与山区小散弱、偏远自然村农户精准对接,解决了乡内的中药材、蜂蜜等绿色无公害农产品销售难题。该乡美丰村养蜂散户王金根,曾有50斤左右的枇杷蜜滞销,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找到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安排专员上门查看蜂蜜品质,最终以100元每罐的价格对外销售,还约定花季过后蜂蜜“托底”收购。据统计,截至目前,服务中心已累计销售特色农产品1200余份,销售金额近18万元。

  在该乡下郑村的“小橘灯”共富工坊,大批从国外市场“越洋”而来的订单正在这里加工完成。工坊里堆满了大大小小规格不一的节日球,还有圆木片粘贴而成的充满趣味的节日挂件。

  “共富工坊让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每天按点上下班,生活都规律了不少,工坊里管饭管午休,日子比以前踏实多了!”共富工坊员工王以令说,肢体残疾的他,在这里靠自己的双手重新捧起了生活的希望。

  借助区级政策补助,工坊吸纳了像王以令一样的12位低收入群体就业,并统一缴纳社会保险。2022年,工坊提供40多个就业岗位,发放工资总额150多万元,支付村集体租金7.3万元,实现了村集体与低收入农户双增收。

  瞄准低收入农户等重点人群,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黄岩近年来持续发力。该区在全省率先建立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应用,开发三大核心场景,助推全类型“共富工坊”迭代升级、健康发展,以信息互通推动人岗互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低收入群体进行一对一建档立卡、多维度画像建库,精准实施技能培训和岗位推送。同时,实行工坊就业人员纪实管理,动态跟踪培训就业、保险覆盖、工资发放等情况,切实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致富新动力转变。

  “点亮千户窗,温暖百姓家。”“小橘灯”共富工坊正以切实行动履行着自己的承诺。

  (图片由黄岩区委组织部提供)


浙江日报 专题 00009 黄岩:共富路上那些闪耀的“小橘灯” 2023-06-02 浙江日报2023-06-0200007;浙江日报2023-06-0200005;浙江日报2023-06-0200013 2 2023年06月0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