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专版

文章导航

勇立潮头踏浪行

——从城乡协调发展到推进共同富裕的海宁实践

  时间丈量着发展的进度,也标出了攀登的高度。

  今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20年来,“八八战略”像一把“金钥匙”,始终引领着嘉兴海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要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方面在全省有作为,起到示范和表率作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潮城大地,同心聚力。

  如今的海宁,2022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247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3667元,地区生产总值跻身“千亿俱乐部”,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大关”,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排名前移至第17位。

  刻进历史里的不只是节节攀升的城市“高度”,更有一个个写满希望梦想、饱含时代温度的海宁故事。

高度——

创新让城市不断向上生长

  一次照片采集,就能在多个部门的201项业务中共享通用。

  针对政务服务中人像重复分散采集、无法共享共用难题,海宁作为嘉兴唯一全省试点县市,率先实施“拍照一件事”改革,实现了“一窗通拍、全域应用”。该改革还覆盖了长三角区域,目前,已通过浙里办、随申办、智慧吴江等APP数据共享,实现长三角示范区内的电子证照跨区域应用。

  体制机制创新,海宁一直都是排头兵。从“四个轮子一起转”,到3次“海宁会议”,再到3次“许村会议”,海宁率先吹响民营经济改革发展号角。发展至今,海宁上市公司达21家,经营主体超13万家。

  海宁更是率先在全国启动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配套改革,喊出“亩均论英雄”改革口号。近年来,海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数字化改革等重大改革举措撬动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实施工业不动产贷款标准地、企业“股改一件事”、企业开办“一日办”、“遗产继承一件事”、“知源码”等一大批创新性改革举措,全力打造企业获得感最强的国际品质潮城,在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榜单中始终位居前列。

  海宁和沪杭距离很近,且20年来“距离”不断拉近,走出了一条县域城市拥抱大湾区、融入长三角的独特成长之路。2009年,启动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开发建设,成为沪浙首家跨省合作园区,被写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纲要。

  深度融合,成色见细节。而今,海宁全域纳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南向拓展带,加速融入“大虹桥”发展赛道。同时,从局部融杭走向全域融杭、深度融杭,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大国际联合学院相继落户,打造鹃湖科创湖区人才生态样板,涉及海宁的沪杭城际、杭州机场高铁等5个标杆性项目列入国家长三角多层次轨交规划。杭海城际铁路工程建成通车,今年萧山机场北接线海宁段开工,“鹃湖牵手西湖,潮城拥抱杭城”梦想成真。

  皮革、经编、家纺,是海宁曾经的三张金名片,特色产业迅猛发展,块状经济迎来大放异彩的黄金时代。

  从“老三篇”走向“新三篇”,再到“新兴产业战略三篇”,从“142”先进制造业集群到“新兴海工程”,在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下,海宁打造块状经济升级版,“无中生有”培育壮大泛半导体产业以及高端装备、光伏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航空航天等战略性产业。前不久,海宁勇夺首批“浙江制造天工鼎”。

温度——

城与乡并肩走在康庄大道上

  长期以来,“二元结构”如同一道高墙横亘在城乡之间,经济发达的海宁也不例外。

  只有消除差距,城乡才能并肩前行。海宁把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支撑,把共同富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不断放大城乡一体新优势,统筹城乡水平始终保持全省领先,并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近日,在黄湾镇大临村,稻虾共养项目即将启动。黄湾镇有近百户低收入家庭,大临村计划让低收入家庭每户入股1万元,项目每年可给低收入家庭分红,增加其收入。“入股的资金不需要低收入家庭自己掏钱,而是募集而来。”黄湾镇大临村党委书记俞正浩说,村里联系了商会,企业家都热心支持。

  一张蓝图绘到底,海宁笃实推进久久为功。通过连续开展八轮“强村计划”,海宁大力发展“飞地抱团”为主的市镇两级强村项目,并在全省首创低收入家庭资产性增收、“十万农民变股民”、农业标准厂房等增收模式,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56∶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连续12年居嘉兴第一。

  民生温度标注着幸福刻度。以民生需求为导向,海宁持续加大城乡公共服务优质供给,统筹推进交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就业等公共服务,全面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城乡居民共享便利、同享幸福。

  山海相连天地广。海宁、武义,因山海协作而结缘。6年来,海宁聚力党建“红”,建立海宁·武义“山海协作 共同富裕”党建联建机制,推动海宁武义“飞地”项目蝶变跃升。共建致富“园”,加强和完善两地共建共享模式,有效带动当地107个经济薄弱村增收;共铺致富“路”,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为武义1000户农户户均增收1万元。

  繁华都市在左,美丽乡村在右。在海宁,不同的是风景,相同的是生活。

厚度——

有一种好,叫生活在海宁

  海宁与潮共生。随着全省“海塘安澜千亿工程”的启动,守护一方平安的标准海塘即将迎来大跨步升级。2021年底,“百里钱塘安澜工程”拉开建设帷幕,续写了海塘安澜新篇章,推进打造美丽中国示范样板的世界级滨水岸线。

  “天更蓝、地更净、水更清、空气更清新!”海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在全省率先探索开展“河长制”管理,先后3次获得全省治水最高奖——“大禹鼎”,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省清新空气示范区等。

  好环境就是竞争力,这既是自然的环境,也是营商的环境。“塘在我在、塘损我毁”,传承千百年的“跳塘文化”,指引着海宁把社会治理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时空变换,蓝图接力赓续。海宁统筹发展和安全,夺取省“一星平安金鼎”;一体推进法治海宁、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县、区),创造一流法治营商环境;创新建立“14151”社会治理体系,成为全国首批乡村治理试点县,“西山经验”创新城市基层治理,“四共四筹”治理模式入选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典型案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日益完善,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日趋凸显。

  人文底蕴在海宁的城市根脉里厚植。作为全国文化先进县、省历史文化名城,海宁文化灿若星河,潮文化、名人文化、灯文化极具特色,文明蔚然成风。

  4月,海宁举行“纪念金庸先生百年诞辰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乡韵潮声”金庸武侠诗词书法作品大赛全国征集令发布活动。金庸原名查良镛,出生在海宁袁花镇。近年来,海宁充分聚焦“查氏文化”的深厚底蕴,深挖名人历史文化。2021年,袁花镇以金庸故居为起点,锻造了全长6.8公里的“花溪侠影风景线”。

  海宁连续举办29届钱江(海宁)观潮节,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14次直播钱江潮,“海宁海塘·潮文化景观”申遗工作稳步推进;连续举办徐志摩诗歌节、“王国维戏曲论文奖”等品牌活动;志摩故里·硖石、盐官音乐文旅项目即将璀璨开放;华表奖、群星奖、省“五个一工程”奖等文艺精品数量位居嘉兴第一、全省前列;省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发展指数评估位列全省第一,“10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达到村(社区)全覆盖;持续深化“浙江有礼 文明潮城”市域文明新实践。文明创建硕果累累,先后荣获浙江省文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并大力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

  作为“八八战略”的坚定践行者,海宁以排头兵的姿态走在前列,开拓创新、砥砺奋进,取得了累累硕果。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放眼新征程,海宁将以“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为契机,吹响新的号角,坚定不移、忠实践行,奋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海宁新篇章、勇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表率的新征程。

  (本版图片由海宁市委宣传部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3 勇立潮头踏浪行 2023-06-02 浙江日报2023-06-0200005;浙江日报2023-06-0200007;浙江日报2023-06-0200010;浙江日报2023-06-0200016;浙江日报2023-06-0200020 2 2023年06月0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