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条件 逐步开放
陈进红
陈进红
近日,一位家长欲带孩子进深圳大学参观被学校保安拦下的视频在网上传播。视频显示,一名家长准备带孩子进深圳大学游览时,被该校保安拦下,该家长拍下视频质问:“请告诉我,深大是谁的?”“我们是纳税人,为什么不让进?”对此,深圳大学回应称,在确保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前提下,该校将适时调整入校管理规定,尽可能满足公众参访需求。
应该讲,随着疫情传播趋势发生根本性逆转,大学走向开放应是必然趋势。当前,大学可能是为数不多依然封闭或半封闭的区域之一。今年以来,社会不断呼吁大学回归开放。那么,到底大学此时该不该开放,又该何时开放?这起码可以从几个维度去观察。
首先,从政策口径看。去年底,教育部印发《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方案》规定,外来人员进入校园的健康查验办法,由属地和学校作出规定。可见,这一方案并未强制要求延续封闭管理,但也没有明确要求开放,而是把决定权交给属地和学校。因此,一些大学没有开放,倒也不能说违背了上级要求。但是,毕竟如今新冠疫情已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社会生产生活全面恢复正常。这种氛围下,大学还要不要继续封闭,达到什么条件可以开放,相关部门应明确指导原则。各地各校应创造条件做好迎接开放的准备。
其次,从实践效果看。现实中,也有学校正常开放或较大程度开放。那么,同样是大学,为什么有的可以开放,有的依然固守城墙?对此,一些人认为,是管理上的惰性思维在作怪。究竟是否存在这种问题?如果一些大学继续严格封闭管理,就应该给出过硬理由,回复公众质疑。
大学开不开放,之所以受到热议,根本上说,在于大学不是普通单位,其公共属性、文化属性非常强。大学是年轻人生活、学习的地方,是文化交流场所,是公众向往的精神家园。大学向公众开放,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利用公共资源,展现高校“有取有用”的公共服务理念;另一方面,师生的社交生活、科研交流、大学与社会的合作,这些是刚性需求。
另外,每次讨论开放与否问题,总有人担心开放会给大学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校园安全、秩序受到影响。实际上,通过优化管理而非一刀切封闭来化解校园安全和秩序问题,本就是管理者的职责所在。这些问题通过现有技术完全可以解决。要知道,早在多年前,清华、北大等高校就已实现了校园参观的分类有序管理。
当然,大学开放时也有理由对公众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共享公共资源的前提是互相尊重。这就要求公众进入校园时尊重校方管理和参访界限,行有所止,安静地来,安静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