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屠红燕——
民族产业要有国际话语权
本报记者 蒋欣如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纵览历史,从古代丝绸之路到如今的“一带一路”,丝绸一直是推动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在全国人大代表、万事利集团董事长屠红燕看来,丝绸纺织业这一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制造业产业,正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中国是丝绸大国,但算不上丝绸强国。”屠红燕代表说,我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茧丝绸生产国和出口国,但在国际市场上仍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最末端。同样一条丝巾,贴上国际品牌就能卖到四五千元,品牌附加值极为可观。
为此,屠红燕代表带来一份关于加快实施“丝绸强国”工程的建议,指出当前茧丝绸业的问题:生产基础不稳固,部分地区桑蚕产业尚未改变小而散的状态;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生产装备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程度不高;丝绸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亟待加强,部分传统丝织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屠红燕代表认为,提升核心技术,是茧丝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她建议由相关部门牵头,组织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及重点企业组建“国家丝绸创新开发中心”。“要聚焦稳链补链强链,重点攻克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屠红燕代表表示,掌握核心技术,才能让中国丝绸品牌不再为他人做嫁衣,争取更多的市场定价权和品牌话语权,成为世界丝绸产业的“风向标”。
“丝绸产业不仅是传统制造业,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屠红燕代表建议,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保护机制,深入挖掘国内丝绸非遗文化资源,探索建立数字化非遗档案库,推动传统技艺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