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阅读

《北斗星辰》勾勒“北斗”卫星发展史,作者匪迦—

“把航天人的故事说给更多人听”

  眼下,越来越多的作家把笔端瞄准生活的场景。其中有一片天地,是我们常常仰望的星空。

  20世纪后期,中国有一批仰望星空的科学家决心启动研制中国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并以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光明和方位的星座——“北斗”命名。1994年,“北斗”正式立项。30多年来,跌宕起伏的“北斗”故事足以支撑起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文艺作品。

  很快,《北斗星辰》——我国首部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历程为原型的纪实小说即将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北斗”化身“天罡”。围绕“天罡”展开的卫星研制、国际合作、产业发展三条叙事线,将一代又一代中国科研人员为了“科技强国梦”殚精竭虑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

  写实,是《北斗星辰》的重要特点之一。作为一部率先在网络刊登的小说,网友评价“这是一部极具专业性的‘行业文’”。这得益于作者得天独厚的身份。

  匪迦是业内专家。他从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本科毕业后赴英国深造卫星通信工程专业,归国至今的18年里,一直深耕在航空航天行业领域,深度参与了多项卫星导航和民用飞机领域的国家级项目和国际合作,曾在央企、国企和合资公司工作,担任过多年管理职务,目前更是与志同道合的同伴们合伙创立了科技公司,聚焦于包括航空航天在内的先进制造业研发设计和管理类工业软件赛道。早年,他创作的《中国,起飞》是我国首部以民用航空工业和国产大飞机为主题的纪实小说,去年创作的《关键路径》更是聚焦于国产大飞机C919项目的研发历程。

  “创作《北斗星辰》完全是触景生情,亲身体验,有感而发。”匪迦和记者回忆起创作灵感和热情被瞬间激发的那一刻——

  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轰”的一声巨响。一枚“长三乙”运载火箭冉冉升起,将“北斗”的第五十五颗卫星送上太空。至此,“北斗”项目终于以实现全球组网完美收官。

  “我职业生涯的前半段就在卫星导航领域工作。所以当我看到这条新闻时,一下就被击中了。”匪迦脑海里,种种难忘的记忆开始翻腾。

  早期,“北斗”在夹缝中生存,差点因经费无法迈步;而后,一系列技术障碍像“拦路虎”一样挡在前头,项目也一度遭遇他国技术封锁的“卡脖子”问题……

  “我虽然只是侧面参与过相关的外围建设,但当年,我的很多同事与朋友一直以来都在‘北斗’战线的第一线工作。现在他们已经成长为行业的中坚力量。我了解他们是如何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题,深深为他们的成就感到骄傲,也深深感触到打造一个全产业链都实现自主可控的国之重器的重大意义与艰辛。”考虑到航空航天行业与大部分人距离较远,匪迦下定决心,要创作一部接地气的小说,“把航天人的故事说给更多人听”。

  情感的加持下,专业知识的储备、“近水楼台”的友人讲述等等因素都成为创作的“助推剂”。主角们几次紧急排查设备故障的惊心动魄;参与如原子钟国产化等关键器件打造工作的克难攻坚;与欧洲伙伴谈合作时的唇枪舌战;在产业化过程中的竞争与扶持……这些最让匪迦激动、感慨的情节绝非空想捏造,而是有事实可循。

  虽然整个写作过程进行得非常顺利,但匪迦仍有纠结。比如,由于行业特殊性,匪迦必须在叙事的虚实之间找到平衡点,既不脱离现实,又不打破“红线”。“我的做法是,背景事件尽量符合客观事实,但是在某些时间线上做了一些无伤大雅的艺术处理;只有公开发布的技术和关键信息,我才写进小说,否则绝对不提。此外,我在进行人物设置的时候也做了很多混搭和拼接,所以读者可能在真实世界找不到一个可以‘对号入座’的原型。”

  尽管如此,我们依旧能够感受到一种时代大背景下,“小人物”绽放出的光芒。

  人物打造,是文艺创作的灵魂关键。《北斗星辰》洋溢着显著的青春气质。书中的主角四人初出茅庐时,都是对彼时相对冷门的卫星导航事业抱有热烈期盼的年轻人。这是匪迦的有意为之。

  “‘北斗’确实有很权威、高年资的决策者和参与者,我还是更多把笔墨放在年轻人身上。不仅是因为他们有我朋友身影,更因为未来属于年轻人。”匪迦希望“北斗”的故事能和更多的“后浪”产生共鸣,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报国志,甚至鼓励他们投身到国家的航空航天事业中去。

  在网端推出后,《北斗星辰》已经收获了颇佳的口碑。

  在读者们口口相传下,小说也获得了不少专业“大佬”的支持。还有人“埋怨”小说对某些事件、某些参与单位没有着墨描写,读起来不够过瘾。得知纸质版图书即将出版,不少人也已经通过各种渠道,提前预订了签名版。

  根据读者的反馈和出版社编辑的建议,相较网络版本,纸质《北斗星辰》做了不少调整。捧着一本精心“优化”的成果,匪迦期待邂逅更多的“知音”。


浙江日报 阅读 00003 “把航天人的故事说给更多人听” 2023-01-25 25314228 2 2023年01月2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