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域推进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
周 静
从浙北的水乡古镇到浙南的田园村落,从浙西的秀山丽水到浙东的海岛渔场,从生活服务便捷的未来社区到人流涌动的商业街区,从一座座宜居宜业的美丽城镇到一处处展示活力的风貌区……
行进在浙江大地,烟雨江南的人文韵味自然流淌、城乡交融的景象随处可见,展现着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的生机与魅力。
今年,“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规划建设集成改革”被列入牵一发动全身重大改革事项,浙江努力在推动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
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全省域推进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是在推进共同富裕和省域现代化先行的大场景下谋划推进的一项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系统性的创新工作,包括打造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城乡风貌样板区三大板块,突出空间重塑、品质生活、模式创新、智慧互联和共建共享五大内涵特征,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和提升省域现代化水平从宏观谋划到微观落地的变革抓手、集成载体、民生工程、示范成果,有着浓郁的共富味、未来味、浙江味。
城乡风貌 整体大美
共同富裕示范区底色日渐浓郁
不论是钱塘江边、西子湖畔的“杭州意象”、东方气韵,还是甬江之滨的宁波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气派;抑或从瓯江之岸漫溢而出的“山水、名城、港城、商都”的“温州风貌”,到以人文为魂、生态塑韵,“江南风”与“国际范”兼具的“绍兴风景”……
用心感受我省各地的城乡风貌,既可近赏、又可远观,是层次递进的美、是全域推进的新风貌新形态,更是彰显诗画江南、活力浙江气质的美。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风貌是形体,文化是灵魂,打造人民幸福美好家园是目的。城乡风貌整治提升不仅要美化形态,还要注重丰富内涵,做到内外兼修、形神兼备。
如何凸显整体大美、浙江气质,彰显浙江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标识,令“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省域品牌更加鲜明?
我省正在通过自然空间、历史文化和现代建筑三个方面的整体提升,形成融合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的整体大美,展现浙江特有的气质。今年,全省开展的城乡风貌样板区建设还加入了省域现代化先行的内涵,城乡风貌提升的理念和内涵在不断延伸拓展、不断升级。
目前,我省已成立由28家省级成员单位组成的省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工作专班,按照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集成改革“1352+N”总体架构,着力完善基本单元政策制度体系,着力推动基本单元项目建设,着力推进基本单元数字化改革。
眼下,一项项硬核举措精准发力,一个个未来社区、未来乡村的美好蓝图渐成幸福实景,一批批城市风貌、县域风貌样板试点正加速成型。5月下旬,浙江省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工作推进会召开,首批28个未来社区、36个未来乡村、17个城乡风貌样板区名单正式公布。预计到今年年底,未来社区创建总数预计达500个,累计建成40个;建成未来乡村200个;建成第一批“5321”城乡风貌样板区80个;形成一批基本单元建设典型案例。
一体化推进城乡风貌与未来社区、未来乡村,集中体现了浙江发展活力和社会治理能力,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底色日渐浓郁。
未来社区 重塑变革
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
安全感和认同感
有人说,宁波市镇海区总浦桥未来社区的一天里,弹奏的都是幸福的旋律。清晨,是镇海中学学子们在鼓楼西路上的说笑声;中午,是“车轮食堂”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叫唤声;傍晚,是合唱团唱响幸福总浦的悠扬歌声。
几处烟火,几许温暖,满满的安然舒适。总浦桥未来社区布局“邻里中心+休闲文化轴+社区生活轴”的“一核双轴”空间规划,科学划定社区5-15分钟生活圈,完成社区文化广场、城市会客厅、幸福学堂等多个普惠性空间改造,实现一站式服务。
通过多跨协同、系统重塑,总浦桥未来社区积极探索微观层面“一老一小”服务配置破题,打造有“归属感、舒适感、未来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这是曾经居民眼中的“老破小”社区,展现出未来社区崭新的发展前景,交出了一份令人心动的居民幸福报告单。
以上,只是我省未来社区建设的一个缩影。
“未来社区”,顾名思义背后有着深刻的考量:必须对现有的理念、思路方法和体制机制来一场全面升级,“未来”正代表着重塑、意味着变革。重塑和变革,不仅体现在理念中,更体现在未来社区所展现的高品质,更渗透在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居民生活中一点一滴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里。
简单而言,未来社区可概括为“一统三化九场景”:“一统”是以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中心新时代党建统领;“三化”是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三维价值坐标;“九场景”是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和治理等九大场景创新。今后,在总的政策框架下,我省未来社区建设将遵照“一统三化九场景”的顶层设计,以“新建+旧改”“标配+选配”的思路进一步迭代升级建设标准,强调党建统领和文化彰显,突出“一老一小”服务配置。在具体工作中,将注重人本导向,坚持生活方式“现代化”与人际关系“熟人化”并重,突出市井味、人情味、烟火味,构建具有生机活力的市民生活场景;注重绿色低碳,强化公共交通导向布局理念,构建多能协同低碳能源体系,建设花园式“无废社区”,营造处处见绿、步步有景的人居环境;注重数字赋能,推动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未来社区建设深度融合,打造实体建设和数字建设“孪生”社区,提升整体智治水平。
归根结底,未来社区不是简单造房子、造城市、造乡村,而是造社区、造家园、造生活,落脚点是以人为核心的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和人民幸福美好家园。它既是核心理念、更是普遍形态,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理念、模式、制度,更是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背景下保持浙江走在前列的积极探索实践。
未来乡村 诗意田园
引领数字生活、
呈现未来元素、彰显江南韵味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在你的心目中,“未来乡村”是一幅怎样的模样?
它是农村现代化的样式,是乡村振兴的样品,是一场从“美丽”到“未来”的乡村跃迁,更是在对乡村未来图景的憧憬之下对乡村“未来化”建设发展的开拓探索。
让我们置身万山滴翠的瓯江两岸,这里原生态的乡村建筑错落有致,“未来范”的酒吧餐厅点缀其间;“5分钟出村庄,10分钟入乡镇,1小时进市区”;千兆网络、5G移动、免费WIFI全覆盖……如同“桃花源”式的美景,都将在“未来乡村”中一一展现。
回首来时之路,未来乡村扎根于“千万工程”的深厚沃土,迭代于美丽乡村的丰富实践。19年前,浙江启动“千万工程”,历届省委、省政府持之以恒推进这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给浙江乡村带来了历史性的变化,给农民群众带来了全方位的实惠。
去年5月,省农业农村厅在各地先行先试的基础上,全面谋划未来乡村顶层设计,正式启动全省未来乡村建设工作。
统筹谋划,立柱架梁,构建闭环政策体系。2021年以来,先后制定了美丽乡村“十四五”行动计划、未来乡村建设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建设1000个未来乡村。加强未来乡村建设引导,提出九大类67项基础性指标和28项发展性指标,明确“不得随意毁山、填水、砍树,破坏自然生态、乡村风貌”等负面清单。
未来乡村建设开展以来,先后启动100个省级试点村、278个省级创建村建设,实现了未来乡村在全省所有涉农县(市、区)全覆盖。未来乡村建设将围绕未来产业、风貌、文化、邻里、健康、低碳、交通、智慧、治理等“一统三化九场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集成推进“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建设,构建引领数字生活体验、呈现未来元素、彰显江南韵味的乡村新社区。
带着对未来的向往,人们将对诗意田园的期待投映至乡村,这些先行先试的村庄,也已陆续出发,用实干回应期待。
下一步,浙江将以持续深化“千万工程”为总牵引,坚持“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工作主线,每年创建200个以上未来乡村,到2025年全省建设1000个以上未来乡村,到2030年实现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全覆盖,形成“整体大美、共富共美”的美好图景。
在奋力推进“两个先行”的宏大场景下,我省推进城乡风貌整治提升,集成打造共同富裕标志性成果,加快描绘“城乡融合、共富共美”的省域“富春山居图”美好生活新图景,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浙江样本!
(本版图片由浙江省风貌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