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争先 跨越发展
舟山奋力谱写现代海洋城市新篇章
郑元丹
舟山,依海而建,因海而兴。
放眼望去,舟山跨海大桥上车来车往。通过这座大桥,舟山向世界进发。
从沿海小城到中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再到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舟山一次次吸引世人的目光,在国家海洋战略中的地位日益上升。
21世纪是海洋世纪,舟山发展的优势在海洋、希望在海洋、潜力在海洋。
在变革创新的潮流之下,舟山正在高水平建设现代海洋城市。
战略引领 构筑海上枢纽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迈上1700亿元新台阶、年均增长8.9%,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6.3%,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1%,增速均居浙江省第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4万元,位列全国第16位;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88亿元,成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设区市之一……
过去5年,是舟山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推动:国家级新区、舟山港综合保税区,江海联运服务中心、浙江自贸试验区,几大战略的落地叠加,为舟山海洋经济发展搭建了更为广阔、更具活力和更加开放的舞台。
站在“舟山江海联运在线”巨大屏幕前,可以看到无数条航线由世界各地的港口连着宁波舟山港,让人直观地感受到港通天下、货畅其流的壮观景象;打开舟山保税船用燃料油调度服务系统2.0版,舟山港域各大锚地供油情况实时更新,按照供油计划表、供油时间轴,一艘艘船舶正高效有序地进行保税燃料油加注。
2017年4月1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舟山进入自贸时代。围绕油气全产业链建设的鲜明特色,舟山走出无中生“油”特色路径,30项首创制度全国推广,至目前已落户油气企业9300余家,集聚度为全国之最,舟山港区成为全球第六加油港。近年来,大宗商品储运地位凸显,石油储备能力占全国20%,铁矿石进口占长江经济带45%,LNG接收能力占全省50%以上。
海洋经济是群岛新区的“蔚蓝名片”。放眼鱼山岛,国内炼化装置中单体规模最大、国内一次性投资建设规模最大石化产业的单体项目高高耸立。在这里,每一滴原油都被充分利用。2021年,浙石化加工原油2652万吨、实现产值1390亿元。据悉,二期项目投产后,到2025年,绿色石化基地将通过强链、补链和延链,形成一个集炼油、化工、高端新材料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预计带动上下游产业链6000亿元。如同开启“双涡轮增压”一般,绿色石化产业强力拉动了舟山近年工业经济的高位运行。2021年,舟山市GDP增长8.4%,与2019年相比,两年均速居全省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8%,与2019年相比,两年年均增长38%,居全省第一。
未来5年,舟山将着力构建现代海洋城市的海上枢纽地位。持续放大一系列国家战略“金字招牌”效应,加快建设油气储运基地、LNG登陆中心,到2026年原油储运能力超4000万立方米,LNG年总接收能力达到2000万吨。建设国际一流绿色石化和新材料基地,加快布局石化中下游产业链。做大做强船用燃料加注业务,到2026年加注量突破1000万吨;全面提升大宗商品储运中转加工能力和贸易交易水平,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新高地;建设世界一流强港,推动港产、港贸、港城一体化发展,到2026年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7亿吨,江海联运量达到3.6亿吨。
向海图强 壮大支柱产业
作为全国重要的海洋渔业生产和加工基地,长久以来,海水捕捞和加工业是舟山市的支柱产业。随着渔业资源衰退,传统渔业遭遇挑战。舟山由此确定了依托深水港口、岸线资源发展船舶、石化等临港工业的新海洋经济战略。
如今,舟山临港工业也跨入一个大发展时代。作为舟山第一大支柱产业的船舶工业,已集聚长宏、万邦永跃、中远等诸多知名船舶修造厂或基地,不仅建成了全国首艘2万吨级江海直达船舶,“点睛”长江黄金水道,开启江海联运新时代;且建造了我国首艘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液化天然气运输船……
2020年,造船和航运市场分析机构英国克拉克森研究所发布全球修船厂排名,根据当年修船作业次数统计,全球前十大修船厂中有4家来自舟山。近年来,舟山各船企推动发展模式向高质量效益型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向高效清洁安全转变,走节能降耗、创新驱动、科技引领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全球最大极地LNG平台、全国首座浮式风电平台、全国最大吨位无人艇……这些都已在舟山诞生,临港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2月22日,2022年省重大制造业项目——金钵盂临港产业园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位于普陀区虾峙镇金钵盂岛,企业计划投资50亿元、占地1400亩,建设年产70万吨冷轧钢厂、30万吨不锈钢精加工厂、不锈钢下游高端制造等配套项目。建成投产后年产值超150亿元、税收2亿元以上。
靠海吃海的舟山人,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理解“渔”字。翻开世界地图,舟山渔船的足迹已经遍布三大洋公海。鱿鱼捕捞量占全国鱿钓产量60%以上,被称为“中国鱿钓渔业第一市”。
在定海区干览镇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万吨级远洋水产品专用卸载码头迎来了一队大型远洋渔船,成吨的鱿鱼被转运到冷库中。
2015年4月13日,国家农业部批复同意并支持舟山建设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这份批复,让舟山的远洋渔业奋起勃发。
如今,一座集远洋水产品中转、电子交易市场、金融配套服务和冷链加工等于一体的现代化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悄然崛起。去年以来,远洋渔业基地积极打造集线上交易、数字仓储、云上物流、数字金融等模块系统于一体的“远洋云+”供应链服务平台,为远洋渔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新动能。
未来5年,舟山将坚定不移把海洋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聚力发展中高端船舶、能源装备、海工装备、先进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建设国内领先的船舶、海工、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集成推广生态增养殖等新模式,加快布局智慧渔业、绿色渔业,推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鼓励开展渔业国际合作,加快远洋渔业全链条产业化发展;还将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海洋服务业。
城乡融合 打造共富样板
一条条道路四通八达、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个个“老破小”焕新重生、一项项服务举措上演“变形记”……
一年接着一年干,舟山久久为功建设海上花园城市。近年来,舟山打好“五大会战”、建设“四个舟山”,打造具有海岛特色的共同富裕新样板。率先在全省实现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全覆盖,城乡差距不断缩小,2021年城乡收入比值缩小到1.61,居全省第二。
显山露水,荟萃海滨城市风华;承旧启新,熔铸海上国际门户。
随着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一系列创建工作的推进,高品质城市建设给市民带来的惊喜不断。
大海在阳光下泛着波光,微风吹过一排排棕榈树,偶有白鹭飞过“望潮栈桥”……沿线16个景点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昔日的荒凉海湾华丽变身海湾公园。去年10月1日,舟山海湾公园如期开放,吸引市民驻足。
在舟山临城街道长峙岛,有一条如心绿道,以海洋文化元素为灵感,集休闲、观光、趣味、互动、体验感五位一体,可步行、可骑行。
2017年以来,舟山将绿道建设作为打造海上花园城市的重要媒介和路径,充分融合“山、城、海、岛”的自然空间格局。5年来,全市建成城市公园37个,提升改造20处街头游园及景观,新增绿道203.42公里,实现绿化覆盖率41.7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7平方米,让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入园”。
产业是未来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也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根本线”。
作为由2085个岛屿组成的“海上城市”,舟山众多岛屿自然禀赋不同、发展程度各异。舟山已启动建设美丽海岛海上共同富裕示范带2条,迭代升级“零星小岛盆景”为“连片海岛风景”,推动海岛乡村美丽经济提升发展,成为舟山展示“千万工程”实践成效、推动海岛共同富裕的标志性工程。
城市之美,不但在于环境之美,还在于风尚之美、人文之美,来源于文明的温度、道德的厚度、精神的高度。
2020年11月20日,舟山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文明城市”。多年创城,不断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浇灌了文明之花的成长与盛放。
舟山以海上花园城市建设为契机,开展了户外广告、交通秩序、乱扔烟蒂等上百项专项整治,先后颁布5部涉及文明行为、城市绿化、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物业管理、养犬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创新实施80余项常态化管理制度,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精细化、常态化管理水平。
东海之滨,这座彰显“自然山海韵味、国际现代风貌”的海上花园城市,正朝着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市扬蹄奋进。
未来5年,舟山将建设更好水平的海上花园城市。突出城乡融合,着力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宜居宜业环境,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推进新型城镇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突出以文塑城,着力涵养现代海洋城市的人文底蕴;突出绿色发展,着力擦亮现代海洋城市的生态底色;突出共同富裕,着力提升现代海洋城市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