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增加产品竞争力 提高环保意识

“天目水果笋”有了碳标签

  本报讯 (记者 姜晓蓉 郑亚丽 王逸群 通讯员 陈胜伟) 近日,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镇的“天目水果笋”有了一张新的身份证:碳标签。扫一扫碳标签上的二维码,显示“-45.53g/kg”,也就是说,每公斤“天目水果笋”可吸收二氧化碳45.53克。据了解,这是我省首张农产品领域的数字化碳标签。

  什么是“碳标签”?碳汇研究专家、浙江农林大学周国模教授介绍,碳标签是把商品在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写到标签上,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通过利用在商品上加注碳标签的方式,引导消费者选择更低碳的商品,从而推广低碳排放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周国模说。

  与碳标签对应的还有一份结合数字公证技术生成的数字化证书——“绿碳数字化证书”。该证书由浙江农林大学提供技术支持、临安公证处进行公证。不仅记录了产品是否为低碳产品,而且可以通过扫码的方式查看相关信息。该证书在区块链上存证,只要扫一扫“绿碳数字化证书”,就可以清楚地了解每一颗“天目水果笋”的固碳信息。

  今年5月,临安发布天目“临碳”数智大脑,并推出特色场景的应用成果。据悉,数智大脑利用数字化技术与手段,从种植、生长、采摘、加工等方面,进行碳排放统计与核算,对“天目水果笋”的低碳环保经营实施全程溯源,综合分析“天目水果笋”的碳足迹。

  “天目水果笋”创始人林汉良告诉记者,“天目水果笋”的生产全流程都特别注重低碳环保,通过测土配方施肥,从源头减少了碳排放;在加工环节,工人们会去掉笋根和一些笋壳,让笋产品的体积小一点,精简包装。此外,笋根与笋壳还可以循环利用,做生物堆肥。

  “作为临安的区域品牌,天目水果笋对碳标签的推广具有示范带动作用。”杭州市生态环境局临安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推出碳标签,一方面能增加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农户的环保意识,从而进一步提升临安的生态环境质量。接下来,该局计划对临安山核桃进行足迹分析管理,进一步打响绿色低碳品牌。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天目水果笋”有了碳标签 2021-08-12 22909897 2 2021年08月1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