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观点

“师范热”,不妨积极看

  今年高考招生工作渐近尾声,一个现象引起了关注——师范专业大热。在天津、浙江、云南等省市,部属师范院校的专业组投档线飘红,非部属师范院校也出人意料地热。

  一些个案体现得更明显。比如浙江一位661分的高分考生,选择成为省内一所非“双一流”师范大学的地理科学定向师范生。而据有心人推算,这个分数大可以选择一所985高校。有数据显示,某些省份,高考成绩排在本省前30%的毕业生,有相当比例报考师范专业。华南师范大学招生办就明确表示,师范专业录取分数显著高于往年。

  舆论对这个现象的解读,多数偏向现实实用的维度。比如,受疫情等因素影响,这两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教师职业稳定,抗风险能力强,波动性小;定向培养可以免除学费、住宿费,还有生活费补助;其他专业出现了“潮汐效应”,热门转冷,衬托得师范专业优势更明显。这样解读不能说不对,只是基调偏黯淡了些。

  我觉得,不妨换一个积极视角来审视。师范专业热起来,本就是建设教育强国、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题中之义。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师范生录取分数相对偏低,考生主动选择意愿不强,这是不争的事实。也就是说,师范专业对优秀学子欠缺吸引力,是中庸之选,是经济适用型出路。有学者研究发现,从2006年到2016年的10年间,9所师范大学新生高考分数加权值,降幅为20.9%。师范院校生源质量不太理想,进而导致优质师资欠缺,教师队伍人才成色有所不足。

  这些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提高教师待遇上持续发力。浙江不少地方还率先提出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得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并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动财政投入向教育倾斜。现在,政策“指挥棒”发挥作用,传导到高考填报志愿这个人才储备的起点,应该说是顺理成章的。报考师范院校,有了更多的内生动力,不再是考生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刚刚过去的东京奥运会闭幕式上,在“巴黎八分钟”演出中演奏萨克斯的法国宇航员托马斯·佩师凯,被网友称为“浪漫至极”的男人。这份浪漫“被看见”之前,他花了15年不断学习,克服了无数困难,才实现了自己的太空梦。其实,每一个职业选择中,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浪漫。现在很多分析话语中,一说到报考师范生,就好像考生们都是向现实低头的理性派、冲着铁饭碗去的实用主义者。这样的解读恐怕既不尽然,且似是而非。就拿可以跳过考编而令不少人歆羡的定向培养师范生来说,他们毕业后的分配去向多是相对偏远地区,以此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我相信,大多数报考师范院校的考生,是怀有对教师职业的特殊情怀的,或者说是有一种超越功利的价值追求。多给准教师们的选择一些正面肯定吧,利益之上,还有理想。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7 “师范热”,不妨积极看 2021-08-12 22942567 2 2021年08月1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