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人物

首届西湖编剧论坛上,他们讲述热门电视剧创作背后的故事——

“好戏”是这样诞生的

  这可能是一群最会讲故事的人——无数观众追着他们的作品,或是唏嘘感叹,或是激情满怀,或是泪流满面。

  这可能也是一群最会“穿越”的人——在历史、当下和未来中不断切换,只为刻画出打动人心的瞬间。

  他们聚在一起,现场都是“戏”。在最近举办的第一届西湖编剧论坛上,刘和平、张永新、汪海林、马继红、吕超、黄亚洲、程蔚东等一大批编剧、导演、制片人共聚杭州,畅谈如何创作“好戏”。

  电视剧创作如何“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主题电视剧创作要怎样提质升级?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现实主义题材、历史题材作品等在创作时该如何把握……他们各抒己见,戏里戏外,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股执着劲儿。

细节控——

让历史与当下建立情感连接

  这段日子,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火了,播出期间有不少90后、95后一边追剧,一边发弹幕“催更”续集。可以说,它为拉近年轻观众与党史题材作品的距离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式。

  令人惊讶的是,这部剧的导演张永新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却是:“2017年,《觉醒年代》进入筹备阶段,当时接到这个项目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拒绝。”

  题材重大、涉及重要人物多且庞杂,这都让张永新无比忐忑——自己真的能拍好这部剧吗?

  拍摄期间,有个小插曲让张永新至今印象深刻。主要角色最多的一天,通告单上共有31个演员,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蔡元培、胡适等等,这里面的每个人单独拎出来,都可以独立拍成一部电视剧,但这部戏却把他们全部凑在了一起。“这张通告单我现在还留着,它是有纪念意义的。”张永新说。

  直到2018年7月,张永新才决定接下这部剧。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尽可能还原大家心中的“觉醒年代”?怎样去呈现那个时候“思想流变的过程”?如何才能“卸去”教科书上思想家和革命家们头顶的“光环”,让他们更接地气?

  整个创作团队可谓下足了功夫。张永新说:“这部剧的服化道是我导戏这么多年来最严格的一次。”他以剧中的道具报纸为例,一般电视剧中要用报纸时,大家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方式,只要找到原件复印出来即可。但这次,剧组却做到了1:1的复刻还原,用真正的新闻纸进行拍摄。“这样不仅呈现在镜头中的质感不同,仔细听,连翻起来‘哗啦哗啦’的声音都要真实得多。”

  《觉醒年代》剧组究竟有多“细节控”?张永新又举了个例子。剧中出现的法租界和英租界,都只是在镜头中一扫而过,可是里面出现的法国巡捕、英国士兵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背什么样的枪都要做到还原历史。“道具部门检索了资料,全部按照历史进行了1:1的复制还原。”

  更高层次的还原,则表现在人物上。《觉醒年代》在拍摄中为李大钊增加了4场戏,并不是展现他作为思想家和革命家的贡献,而是讲了他和妻子、儿女的故事。张永新说:“李大钊刚回老家时,见到妻子的第一句台词是‘姐,憨头回来了’,憨头是他的小名。这一称谓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也能让观众觉得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拉近党史和当下年轻人的距离,是每一部党史题材剧都在努力的方向。在这一点上,编剧马继红同样深有感触。

  从《彭德怀元帅》到《外交风云》,马继红长年深耕主旋律题材剧。2013年,她在湖南湘潭乌石镇彭德怀故里,沿着百米长阶一步步走向矗立在卧虎山山顶的彭德怀铜像时,意识到当时还没有一部彭德怀个人传记电视剧,这促使她开始了电视剧《彭德怀元帅》的创作路。她希望能有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记住并了解这些革命先辈。

  “不管写的是伟人英雄,还是普通劳动者,我都希望让生活自己展开阐释,让当年的人和事能与观众实现情感的有效对接。”马继红回忆说,她在创作《彭德怀元帅》时,结合革命历史,增加了彭德怀的感情故事等剧情,以展现彭德怀真诚、勇敢、忠贞、敢于担当的优良品质,体现他的人格魅力。

  又比如,创作《外交风云》时,她在剧中写了这样一个场景——最后一批志愿军从朝鲜凯旋,周恩来在政协礼堂为他们举行盛大的欢迎宴会时,毛泽东把自己悄悄收藏的毛岸英遗物拿出来,为爱子长眠他乡而泪流满面。这一细节,让观众为之动容。

敬畏者—— 在真实与想象间寻找平衡

  说起历史剧,很多人会报出《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北平无战事》……这些当年的“爆款”放到现在依然经典,它们都出自刘和平之手。

  刘和平并不是个高产的编剧。十余年间,他写的作品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但几乎每一部都能成为行业标杆。这是为什么?简单与他交流了几句后,答案已经呼之欲出。因为他对历史的积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是刻在骨子里的。

  “编剧首先要了解中国、尊重历史,才能梳理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写好中国故事。”这一点,刘和平很坚持。

  创作《北平无战事》时,他曾把与之相关的历史大事,具体到每个月、每一天发生过什么,都尽可能检索出来,把它们写在卡片上,再把卡片贴在墙上,书房贴满了就贴在走廊上。剧本写到哪一年哪一月,他就走到相应的地方看卡片。哪怕这些历史事件未必每一条都会用在剧本里,但他依然如此。刘和平将其称为“浏览法”,这是基础。在此之外,日常生活中,刘和平在阅读时也会有意牢记让自己深受启发的素材和知识,这些储备在创作时稍加搜索就会跳出来,于他而言,这对剧本的细节描摹非常重要。

  “历史剧编剧,往往‘功夫在诗外’,博览群书、深入生活、勤加思考,都是日常功课。”刘和平说。

  虽然以史实为框,但刘和平并未受其限制。他明白,历史剧的叙述不能等同于历史学的叙述。何谓历史剧?“历史”要求大家尊重史实,而“剧”则需要编剧保有想象的空间。因此,他所创作的历史剧,是具有诗性品格的。

  刘和平说:“在符合历史本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虚构和想象,这样的故事更能照亮历史和现实。”

  《雍正王朝》是他创作的第一部历史题材电视剧。当时,刘和平就曾陷入困境。“这部剧最难的历史叙事是雍正的改革,在这里很难形成推向高潮的矛盾冲突。”他说,那时候想到的解决方式是将雍正三年就已消失的八爷党延续到了雍正十三年。虽与真实的历史不同,但这部电视剧仍被历史学界认同。此后,他所创作的《大明王朝1566》《北平无战事》等,也都坚持了诗性叙事的特征。

  或许编剧之间都有一种惺惺相惜之感,汪海林写历史剧本时,也总会寻找戏剧角度。他曾在《卧薪尝胆》中写过这样一场戏:“越王勾践要通过一段独白歌颂吴王夫差,但这段独白不应该是完全歌颂,还要带有反讽的意味,最后我以诗歌的形式写了这段独白,效果非常好。”

  “从历史剧中找到文学和戏剧的表达方式,用各种可能性去真实呈现历史,这是编剧要做的工作。”汪海林说,历史剧是我国在电视剧创作领域的一个优势,这些带有历史文化厚重感的叙事和表达方式对于世界各国的观众都是有吸引力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用过度娱乐化的方式去表达历史。有不少历史剧打着吸引年轻观众的旗号,在其中不断填充宫斗等内容,反而干扰了整体的历史叙事,丧失了历史精神。

捕捉者—— 定格普通人的高光时刻

  “方舱医院”、“武汉加油”、“火神山”医院……如今,再听到这些词时,我们仍能立刻想起那段艰难的抗疫时光,以及那些坚守的人们。

  “电视剧《在一起》的创作拍摄计划是去年2月提出来的,我们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接下了这部剧。”《在一起》制片人吕超说,“疫情期间普通人身上的那些闪光点值得被记录,这样的现实主义题材也永远不会过时。”

  《在一起》来源于生活,取材于真实故事。吕超坦言,电视剧创作之初就定下了一个方向——真实但不写实。吕超说:“‘真实’是立足现实,剧中80%的案例细节、人物都是真的,‘不写实’就是把两三个人的事放在一个人身上,这样人物的呈现能更加立体生动,也能构置一些电视剧需要的戏剧情节。”

  比如,“生命的拐点”单元是以武汉金银潭医院原院长张定宇为原型,“摆渡人”单元的外卖小哥则融合了两类人,白天是外卖骑手,晚上是志愿保障司机。

  “得知《在一起》开始创拍时,我就非常想参与,这是个很有意义的题材。”彭三源是《在一起》中“我叫大连”单元的编剧。对她来说,写故事并不难,因为写的就是我们自己的生活。但要写好故事并不容易,“所有人都是这些故事的参与者和经历者,剧中的一点不真实都会让观众觉得这部剧假了。”

  关键还是要从普通人着手。任宝茹和高璇是《在一起》“摆渡人”单元的编剧,刚接到创作任务时,她们很苦恼:题材很大,涉及到方方面面,怎么来写故事?高璇说:“疫情期间,我常透过窗户往下看,空荡荡的街道上穿外卖服的人经常出现,这让我很好奇他们的故事是怎样的。”于是,她们把目光对准了外卖员这一群体。取材过程中,她们聆听了许多外卖员的故事,发现原来普通人的故事也可以这样带有“诗意”,普通人身上的人道主义闪光点更能打动人心。

  10个单元集纳,《在一起》铺开呈现的是整体群像,而主角只有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彭三源感慨:“在剧中各个单元,他们显露出人性的高光时刻。这一切,正是所有主创人员想要捕捉的瞬间。”

  “只有深入生活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最伟大的编剧其实就是这个时代。”彭三源说。就像之前热播的电视剧《山海情》,之所以口碑火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主创团队肯“走下去”。没人能想到,创作之初被各方寄予厚望的《山海情》,它的剧本大纲曾被推翻过两次。最后,是整个团队扎根宁夏等地,跟当地人交流对谈,搜集了许多素材,这才有了创作的资源和灵感,最终呈现出了一个个真实的人和故事。


浙江日报 人物 00008 “好戏”是这样诞生的 2021-05-10 浙江日报2021-05-1000008;浙江日报2021-05-1000009;22502512;浙江日报2021-05-1000012 2 2021年05月1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