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观点

建好新型实验室这个“桥头堡”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把实验室作为战略科技力量加以构建,而且注重体制机制重构,建设新型实验室体系。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对科技创新来说,科技资源优化配置至关重要,并要求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对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重组,形成我国实验室体系。“基本形成新型实验室体系”也被写进了浙江省“十四五”规划纲要。

  笔者长期从事科研一线工作,认为建设新型实验室体系,应在资源配置模式、考核保障机制、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重点着力。

  实施一体化资源配置新模式。目前,浙江已经对西湖实验室、湖畔实验室、之江实验室和良渚实验室4个省级实验室授牌。接下来,应全力推进这些实验室建设,重点构建新型运行机制,同时对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进行重组,形成我省实验室体系。“舞台”搭好,是为了“唱戏”。这个“戏”就是以顶层设计引领,从上至下,布局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在项目立项的同时,就要一体化对平台、人才计划、设备仪器、资金等同步优化,探索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资源配置方式,解决当前资源配置分散、项目完成质量偏低等问题。

  探索根据项目属性的分类考核保障机制。不同的科研项目,目标不同,考核保障机制亦应区别对待。对于具有战略紧迫性的项目,应以问题、效果为导向;对于事关长远、事关基础研究突破的,则应顺应科学规律,允许一些志存高远、“天马行空”的“梵·高”存在。针对需要快速突破的项目,探索“揭榜”式立项及考核机制,实施项目经费包干制和全额保障制,简化预算编制流程。但项目执行期内,不应允许项目成员再申报其他项目,以保障集中攻坚效果。人员方面,应以实验室体系平台为依托,汇聚各方优势力量组建攻关团队,外部团队成员不妨探索项目聘用制,不改变其人事所属关系,待攻关项目结束后返回原单位。针对需要久久为功的基础研究项目,应探索以重大理论突破和理论发现为考核指标的长周期考核机制,重自由探索,轻过程考核,鼓励好奇心驱动,包容失败。就笔者自身实践来看,在论证可行的前提下,不妨尝试给予项目团队5年以上的长期稳定支持,以便营造潜心攻关的良好氛围。

  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一是瞄准“领军人才”发力。我省正在大力实施的“鲲鹏行动”,无疑抓住了“要害”,深受科技界推崇。这方面,我们应继续优化“任人唯贤”的领军人才遴选机制,培育引进科研“灵魂人物”,同时避免领军人才遴选过于重视人才“帽子”现象,强化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和人才梯队建设。二是探索科研人才信用制度。对于按时完成科研攻关任务、成效显著的团队和人员,在后续项目、平台、人才政策、科技奖励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对于拖延耽误科研攻关任务、进展未达预期和无法完成项目的团队和人员,取消其一定时间内项目、平台、科技奖励的申报资格。三是实施项目经理人制度。在重大攻关项目中设置专职项目经理,并赋予其足够的权限和相应的责任,充分发挥其在项目全过程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部署实施项目经理培训计划,培养一批能够统筹实施重大项目的项目管理人才,为项目管理专业化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为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7 建好新型实验室这个“桥头堡” 2021-04-16 22394264 2 2021年04月1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