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深读

长三角地区首次联合展示500余件红色档案珍品

在记忆深处,寻访“红色根脉”

  银像、地图、布告、书信……一批长三角红色档案珍品,首次以联合展出的形式现身杭城。这几天,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档案局、档案馆联合主办的“建党百年 初心如磐——长三角红色档案珍品展”正在浙江省档案馆举行。

  本次展出的500余件革命历史档案文献和影像资料,由20余家档案及文博部门合力呈现,通过“开天辟地宏图起”“革命洪流风云咤”“中流砥柱御外侮”“天翻地覆慨而慷”四个部分,再现了大革命、土地革命、全民族抗战与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全国胜利的不同历史时期,共产党带领长三角地区人民坚守初心使命,谋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壮阔图景。

  珍贵的红色档案背后,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翻开泛黄的纸张,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重温档案里的“红色记忆”。

一尊银像与一封密信的初心

  展览现场,令人目不暇接的省外展品占半数以上,它们多数是首次来到浙江。一尊目光如炬的半身像,让过往的观众不由得停下脚步、凝神细看。

  只需一眼,就能认出他——卡尔·马克思。这个放大版的半身像,原型是全国唯一一尊马克思银质胸像——“马克思银像第六号”,它是共产国际赠送给中国共产党的珍贵礼物。

  “原银像高15.5厘米,为纯银空心浇铸而成,底座印着俄文‘卡尔·马克思’,内壁铸有‘第六号,莫斯科制造’字样。”讲解员告诉记者,银像原件是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档案馆。

  珍贵的马克思半身像,为什么会藏在皖南小城?这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21年4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成立东方大学,同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为培养革命人才,中国共产党先后选派任弼时、肖劲光、王若飞等人到东方大学学习。虽然那时马克思已逝世30多年,但各国的热血青年总是千方百计打听他的模样与生平,希望能将他的雕像带回国永作纪念。

  这一愿望,很快通过校领导反映给共产国际。共产国际找来美工与银匠,精心铸造了10尊马克思银质半身塑像,赠送给各国共产党组织。银像第六号由肖劲光带回国内。

  回国后,肖劲光调至江西萍乡安源路矿工作,将银像交给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总主任刘少奇。这尊银像,助推马克思主义在安源的传播。1925年秋,安源党组织遭到反动军阀破坏,为保存革命力量,人员被迫疏散。离开安源之前,刘少奇嘱咐工人俱乐部秘书梅大栋,希望他将银像安全带回皖南开展革命活动。

  辗转回到家乡旌德,梅大栋在村里开办农民补习夜校,有了觉悟的贫苦百姓纷纷投入革命,全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1928年,旌德县发生反革命政变,梅大栋被捕,梅家房屋被查封。梅家人冒着生命危险将银像深藏在柴房的瓦堆下。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将它交给旌德县人民政府。

  每一份档案背后,都藏着一段独特的历史记忆。在这次精选的展品中,浙江省内各档案部门送展的一共185件。其中一封写在《三国演义》中的密信,令人印象深刻。

  这封密信的作者是卓兰芳,曾在1928年5月担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当时正值白色恐怖时期,新成立的浙江省委面临着险恶的政治环境和艰巨的工作任务,导致短时间内省委书记这个重要岗位人员变动频繁。”省档案馆宣传文化处副处长雷飞指着密信旁的红色展板介绍。展板上有卓兰芳等11名年轻人的半身黑白照,他们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浙江省委历任书记、代理书记。

  据档案记载,1929年,中央决定暂时取消浙江省委建制,对浙北、浙东、浙西各派1名巡视员进行指导。1930年4月,卓兰芳化名李品三,以中央巡视员的身份来到诸暨组织农民暴动。为保守机密,卓兰芳将暴动计划密写在《三国演义》里。信中对行动时间、方法和步骤作了具体的规定,虽暴动最终因敌我力量悬殊失败,但这份名著中的密信却保留至今。

  “11位书记,有9位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牺牲时平均年龄仅30.1岁,其中年纪最小的21岁。”雷飞介绍,卓兰芳是1930年10月被捕的。同年11月24日凌晨,30岁的他在夜色中被绑赴刑场,英勇就义。

  一尊银像,一封密信,见证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坚守初心和使命。

一次联合布展的新尝试

  实际上,这不是长三角地区档案部门首次合作。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沪苏浙皖档案部门按下了合作交流的“快进键”。

  这几年,长三角地区异地查档服务取得突破性进展,如今三省一市居民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平台申请查阅婚姻登记、独生子女、知青等民生档案。然而,以往四地在馆藏革命历史档案等方面交流较少,导致一些红色档案“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何突破地域限制、整合红色档案资源,真正做到用党史来教育人、启迪人、感化人和鼓舞人,成为三省一市档案部门亟待解决的难题。

  “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发展历程中,长三角地区一直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上海市档案馆利用服务部副主任张姚俊举例,如在上海和嘉兴南湖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抗战时期,新四军纵横驰骋大江南北,在苏南、浙东、皖南、皖中等地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闻名中外的苏中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也都是在长三角地区展开。

  “由于档案实行分级管理,记载辉煌历史的红色档案散藏于长三角各地档案部门。”浙江省档案馆相关处室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往,其他省份的红色档案在浙江难得一见,党史爱好者、研究人员只能在网上搜到带有馆藏水印的缩略图,想看原图得去当地档案馆查阅。

  红色档案首次联合布展,成为长三角档案工作一体化的新尝试。来自各地的档案汇集一堂,使革命历史的呈现更加完整立体。

  展览中,来自上海市档案馆和江苏省档案馆的5件馆藏珍档首次“合体”,完整构成了“七君子事件”的档案链。

  1936年11月22日深夜,南京国民政府以“危害民国”罪在上海逮捕了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等救国会领袖(史称“七君子事件”)。展览现场,上海市档案馆收藏的《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宣言》、“七君子”被“上海工部局静安寺捕房”逮捕的记录,以及江苏省档案馆提供的《沈钧儒等危害民国一案起诉书》《国民政府最高法院关于沈钧儒等危害民国案的刑事裁定》,几乎完整地概括了“七君子事件”全过程。

  4份文件档案下方,是上海市档案馆提供的一张老照片,让观众们得以一睹“七君子”风采。这是“七君子”获释后与马相伯、杜重远的合影留念,为了感谢马相伯出手相救,沈钧儒在照片上题写“惟公马首是瞻”。

  仔细观察,展览上的“合体”档案还不少。来自上海和浙江的《申报》上的沪杭线行车时刻表、《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俄译稿)等档案,再现了中共一大召开的曲折过程;江苏和安徽提供的《皖西三地委关于训练划船水手的通知》、“苏北沿江群众积极为人民解放军赶修渡船”等照片资料,生动诠释了“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

  “‘合体’档案从不同侧面佐证了史实,更加直观地表明:在革命征程中,长三角地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始终战斗在一起。”张姚俊告诉记者,通过这次联合办展,三省一市档案部门正在积极探索建立档案文化资源合作交流机制,今后将为长三角居民带来更多好看又有意义的档案展。

一堂生动的党史教育课

  自3月10日长三角红色档案珍品展开展以来,观众参观踊跃,反响热烈。不少省直机关单位将展览纳入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前往。

  重温党史,党员干部们心潮澎湃、感受颇多。

  一批丰富的解放档案,吸引了浙江警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傅雅婷的注意。在胜利即将到来的解放战争后期,进城接管问题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1949年进驻上海,更是对军队纪律建设成效的一次大考。

  展览现场,由上海市档案馆提供的文字档案显示,1949年5月初,从各地抽调的5000余名干部汇集丹阳进行整训,集中学习接管上海的政策和纪律。5月10日,陈毅就入城纪律问题发表了著名的丹阳讲话,强调“入城纪律是入城政策的前奏,是见面礼”。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为了避免惊扰市民,解放军进入市区后,模范地执行党的城市政策。“你看这些照片,解放军战士们把《入城守则和纪律》绘成图片挂在背包上学习。进入上海后,他们严守入城纪律,不入民房,晚上睡觉就穿着衣服露宿在人行道上。”傅雅婷指着眼前的老照片感叹道,“这些细节体现了共产党人讲纪律、为民爱民的优秀作风。”

  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让省档案馆一名史料研究人员印象深刻。她向记者介绍了现场展出的《复仇公馆前后》——1947年,中共浙东临工委书记、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游击纵队政委顾德欢写的一本工作笔记。

  “他把在行军途中露营所搭建的简易草棚叫做‘复仇公馆’,凭着这样的乐观主义精神,在简陋的‘公馆’里写下了这份工作笔记。”她说,笔记中既有对工作的客观总结,也有对问题做出的检讨,体现了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不怕困难勇于同敌人拼到底的大无畏精神。

  省革命烈士纪念馆史料科工作人员顾莹认为,除了近距离感知历史,红色档案赋予今天的意义,是让人们从遥远的文字与影像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一切难于忍受的生活,我都能忍受下去!这些都不能丝毫动摇我的决心,相反的,更加是磨炼我的意志!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我有一天生命,我就应该为它们工作一天!”观展时,顾莹将刘英烈士的“憎与爱”手稿反复默念了好几遍。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的光辉历程中,浙江大地上涌现出2万余名英烈,他们为了革命理想,为了今天的美好生活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顾莹说,展览中有不少烈士书信,她都不是第一次见,但每次读都很感动。她认为,红色档案就是“活”着的历史,它们中蕴含的坚定理想信念、优良革命传统、顽强战斗作风是党员干部们赓续不断、代代相传的红色血脉,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精神动力。


浙江日报 深读 00003 在记忆深处,寻访“红色根脉” 2021-03-19 浙江日报2021-03-1900007;浙江日报2021-03-1900009;浙江日报2021-03-1900019;22265698 2 2021年03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