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创新浙江

乡村振兴步履铿锵 谱写“三农”锦绣华章

2020年浙江农业农村发展回顾

  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形势向好,数字“三农”建设提速,帮扶开发实现“三个清零”,“千万工程”建设持续深化,美丽乡村更具气质……2020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93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6∶1,历史性跨入2.0关口。一年来,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围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实施新时代浙江“三农”工作“369”行动,深入开展“三联三送三落实”活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努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谱写“三农”锦绣华章,广大农民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乡村振兴步履铿锵。

生产保供显成效 美丽乡村添动能

  仓廪实,天下安。我国是农业大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把农业基础打得更牢。”“保粮食能源安全。”“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从“三农”顶层设计到“六保”政策举措,一系列关于粮食安全的表述,传递出特殊年份以特殊举措重农抓粮的明确信号。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罕见超长梅汛、倒春寒、病虫害多发等不利因素,我省全力保障“米袋子”“菜篮子”供应,奋力扭转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下滑势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亩产、总产实现“三增”,其中播种面积1490万亩、总产121亿斤,均创近5年新高。大力推进生猪产业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循环化、数字化、基地化发展,全省开工新建年出栏万头以上大型规模猪场157个、投产100个,年末生猪存栏超620万头。

  蔬菜、水产、油料作物等重要农产品量足价稳。2020年,我省蔬菜播种面积610万亩、产量1150万吨。油料生产保持稳定,油菜总产25.66万吨,油茶新增种植面积超过2万亩。水产品总产量510.7万吨。推广水稻主导品种种植面积775.9万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浙”字号超级稻家族再添4个“新成员”,总数达19个,居全国第一。培育的优质稻品种在全国各类水稻品种评比中屡获金奖。发布畜牧业主导品种22个,诞生首批“冻精猪”和首批体细胞克隆“金华猪”。

  扎实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行为整治,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新建成高标准农田64万亩、新提标改造粮食生产功能区54万亩。推进农业“机器换人”和仓储设施建设,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2.5%,建成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基地23个。创新实施化肥农药实名制购买、定额制使用。坚决打好重大动物疫情和重大植物疫情阻击战,强力推进渔业、农机等领域安全生产整治,农业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全省全年建成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8个、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创建省级特色农业强镇113个、现代农业园区59个,累计建成单条产值10亿元以上农业全产业链80条,总产值逾1500亿元;累计培育流通型农业龙头企业600余家、家庭农场6万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72万家,带动农户505.3万户;浙南早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全省休闲农业共接待游客2.23亿人次,营业总收入374亿元。累计培育美丽乡村夜经济特色点(村)664个,特色路线186条。

  进一步深化职称评审制度改革,4位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我省历史上首批正高级职称农民。25个县市定向培养农业技术人员92名、建立乡镇或区域农业公共服务中心1653个。深入实施“两进两回”行动,实施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农户小额普惠贷款授信、农创客等新型主体和高素质农民培育,创新发展美丽乡村夜经济和二十四节气农耕文化,新培育农创客2100多名,累计达到7200多名,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不断扎实。

数字赋能掀变革 农村改革再深化

  在2020浙江农业博览会上,数字“三农”成为一大亮点,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浙农码”在开幕式上精彩亮相,标志着我省农业农村领域朝着“精密智控”的方向又向前迈出了坚实一步;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开展线上实时直播、下单采购,通过组织云展示、云展销、云订货、云论坛、云推介等,累计实现网上成交额超6000万元……数字“三农”新风劲吹,展现出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现代农业转型和主动顺应消费升级的新趋势、新风向、新动能。

  数字经济是浙江的特色经济。我省提出要打造全球数字变革高地,以数字化改革为总抓手撬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数字化改革不仅仅在具体的场景应用上,更在于以制度创新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发生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改变。2020年,省农业农村厅专班化推进数字“三农”工作,搭建了浙江省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农业农村领域办事网上申请率98.62%。整建制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创建数字农业工厂163个。成功举办数字赋能的首个“国际茶日”浙江主场活动、浙江农博会、浙江瓜菜种博会、出口农产品交易会、农家特色小吃展等重大活动。20个县(市、区)获评“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县”,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达68.8%,居全国第一,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

  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布局形成了包括现代农业、农村经济、人居环境、乡村治理、农民发展等5个方面16个项目的乡村集成改革矩阵;推进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和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实施农业标准地、闲置农房盘活利用等“三权分置”新模式,推进农民建房“一件事”办理……

  以“智治”赋能乡村治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机制,累计建成善治(示范)村4008个,国家、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270个。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建成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5135个。

助农惠农激活力

乡村振兴谋新篇

  “虽然目前香菇交易仍然受到疫情影响,但这一年估摸着也能有10多万元的纯收入。”在景宁县鹤溪街道东弄村,村民蓝葱和信心满满地说道。蓝葱和一家是村里的低收入农户,在加入该县推出的“政银保”帮扶小额信贷项目后,蓝葱和将之前2万段的香菇种植规模扩大到了6万段。“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蓝葱和说。

  2020年,我省实施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攻坚行动,高质量推进并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年家庭人均收入8000元以下情况、集体经济薄弱村“三个清零”。前三季度,全省低收入农户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10911元,增幅13.6%。

  率先施行县域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同标,全省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达到879元/月。低收入农户医疗补充政策性保险实现全覆盖,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农村困难群众全部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建设学生资助一窗受理平台,健全危房常态化排查和即时救助机制。发布《浙江精准扶贫报告》《解决相对贫困的浙江样本》,为全国构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提供了先试先行的浙江方案。

  高质量推进农村地区“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20分钟交通可乘圈、30分钟文化服务圈”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8957公里,行政村通客车全覆盖;农村文化礼堂共计1.76万家。开展“千吨万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建设,农饮水累计达标提标803万人,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同质饮水;电网升级、5G网络覆盖、农村停车场、新能源供应设施建设等扎实推进;845个乡镇都至少建有一所公办幼儿园,农村标准化学校达标率97.7%;208家县级医院和1063家乡镇卫生院组建成161家医共体,村卫生室规范化率63%。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乡村有机更新加快步伐,为从城乡协调向城乡融合跃迁打下坚实基础。

  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引领下,一连串实打实的助农惠农措施,激活了浙江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有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钱江潮起好扬帆,我们即将迎来农历辛丑牛年。俗话说“牛马年好耕田”,展望牛年,这是辛勤耕耘的年份、更是拼搏奋进的年头,一幅幅高水平推进乡村振兴的“三农”锦绣图卷正在浙江大地上徐徐展开。

  (本版图片由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叶敏提供)


浙江日报 创新浙江 00009 乡村振兴步履铿锵 谱写“三农”锦绣华章 2021-01-20 浙江日报2021-01-2000008;浙江日报2021-01-2000009;浙江日报2021-01-2000023;浙江日报2021-01-2000015;浙江日报2021-01-2000030 2 2021年01月2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