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钱塘江

苍茫之气

  杭州入冬前一日,天阴沉着脸,跨进良渚遗址公园,面对眼前的空阔辽远,同行者不约而同想到与说出一个词:苍茫。这是个更加适宜描写和表述北方野外的语汇,譬如有名的古诗《敕勒歌》中,就有“天苍苍,野茫茫”的句子。想来遗址公园的设计与建造者,就是这样来想象和再现五千年前此地风光的,并通过一系列景观仿造与神韵重生的办法,把这种观念与印象传递给了我们。

  事实上五千年前不会有这个汉语词汇,而当时良渚人如何表达身处此地的感受?即使将来有一天,我们发现了良渚古语也破译了如今看来只是一些符号的图案背后的意蕴,恐怕仍难以完整体会与领悟。

  和他们的先辈不一样,良渚人不再是些生活状态相近、对生活的追求与理解也相仿的群众,他们已分拆成不同阶层,各居其位各司其职,尽管在同一个地方共同度日,彼此却过着不一样的日子。

  让良渚文化从以往岁月中超拔出来,似乎也惟此一途。尽管有点残酷与无奈,但至少在从前,没有别的法子。

  我们在反山墓葬中,看到如M12号坑发掘出来的那些珍贵玉器:由顶级工匠制作的巨琮、大钺及瑁、镦等,以1毫米宽度上徒手微刻3至5条纹饰之绝技构成的神人兽面图案,象征了威严的神权、王权和军权。

  留存至今的良渚玉器,看上去温润无比。至于当年此地百姓千姿百态的生活,决不可能是单一的。由已知部分观察,面积近五千亩的古城,供统治者居住和利用的宫殿稳居中位与高处,而没有一块土地是生产粮食的,粮田皆在城外,不知道种地的农民辛苦劳作之余有没有进城看一看的机会和可能?

  大约五千年前,对全世界而言都是一个高光时刻,若干古代文明像彼此说好了一样,突然间亮相,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都创造出了各自灿烂的文明。至于中国,不仅中原一地,另外至少还有两三处,一下子冒出头来,成为后来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北边有红山文化,它在考古上构成一个完善的发展链条,且各个时期出土的文物丰富,还有建筑遗迹。稍晚的西南三星堆文化,特点在于挖掘出来的器物,不但精美高级,其匪夷所思的形态,就像外星球来的。至于良渚文化,尤其近年古城遗址的确定,展现出来的已不只是小规模聚落,而是一个皇朝的样子。有人认为,它就是夏商周三代之前的虞。

  这些差不多同时发达与流布所处地域相距并不近便的事实,告诉我们远古时代不同文化间的交往与彼此影响,大大超出原先的估计和认定,譬如良渚的玉琮,就在红山文化与三星堆文化中都有发现,至于与中原一带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就更密切了。有专家据考古发掘成果,提出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的发达更在中原文化之先的看法。

  两千年前孔子倡导“克己复礼”,那时汉字已相当流行,而此去再三千年,良渚文化对礼的倡导,显然尚无法籍文字推广传播,那么靠什么?还不是礼与乐,而沉稳大方的玉琮正是最早的礼器。

  其实仅就良渚文化本身而言,前有远至万年的上山文化与其后的河姆渡文化可接,后有马家浜文化到崧泽文化再到新近不久才勘察确实的钱山漾文化和广富林文化可续,形成一条近乎完整的轨迹。表明至少中国人的一支,是在这里发展壮大的。

  我曾经说过一个意思,即从近代史来看,革命与进步总是发端于南方,然后漫延至北方;现在发觉,整个中国史可能也这样,东南与西南的南人,对中原文化的影响至少在某个时段甚至大于中原对它们的影响,历次大规模异族入侵,也都是南方的反抗比北方更顽强与激烈。

  人容易忽略身边的美丽与伟大。上面提及的几处文化遗址,我多半去过,有的还几次三番。

  良渚就在城北,却至今只到过几趟博物馆,遗址是第一次来。除了因为它晚近才开放,也由于自己往往错误地认为,气候潮湿的南方,所谓遗址,往往什么也没了,只剩下一个空有其名的旧址,但即便如此,去看看风水与它在后人头脑中的架构也是好的啊。更何况此地还有玉器发掘原址与宫殿的复原模型。

  良渚遗址公园看上去有点塞北味道,也接近川北样子,就是不大像江南,回来想想,那是一种霸气侧漏。现在浙江与杭州派头都开始足起来,一些方面发展速度与取得的成绩不下于国内任何一个省份与城市。相学上讲,南人北相者贵。那么良渚的苍茫之气,不正是一种南地北相吗?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03 苍茫之气 2021-01-17 21961655 2 2021年01月1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