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专版

绍兴

聚焦高质量发展 开启城市新征程

  聚焦高质量发展 开启城市新征程

  阮 帅 徐添城

  2020是不平凡的一年,绍兴勇立潮头砥砺前行,打出一套高质量发展组合拳,铺开了一张振奋人心的城市蓝图,用不懈奋进的姿态,积极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

  今年以来,绍兴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重返全国城市综合经济实力“30强”的奋斗目标,凝心聚力、克难攻坚,全力念好“两业经”、唱好“双城计”、打造“活力城”,“十三五”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基本实现,城市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

  11月13日,绍兴发展大会再次如约而至,这座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正以更强更优的产业结构、更加便捷的区域交通、更美更深的文化内涵、更为贴心的民生举措,敞开胸怀迎接四方宾客。

引进“金凤凰”

聚焦产业“高精尖”

  产业兴旺是城市向好向优发展的基石。今年以来,绍兴聚焦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强化技术、产品、模式创新,加快产业链协同创新、价值链整体提升,提高制造业集群水平。

  2020年7月,位于绍兴市越城区皋埠街道的绍兴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东园)正式开园,将打造成为绍兴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创新资源要素集聚高地、人才孵化项目培育高地、高能级设计企业承载高地;9月,作为两岸集成电路创新产业园首个落户项目,规划月产能达6.5万片集成电路芯片的同芯成一期项目正式开工;10月,浙江最成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中日韩高端半导体材料产业园一期及二期项目奠基仪式举行,将有效弥补绍兴集成电路产业的高端材料制造环节,助力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目前,绍兴集成电路产业生态体系正在加快建立,产业发展环境不断完善,集群效应日益显现。”绍兴滨海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绍兴集成电路“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正成为绍兴产业的“掌上明珠”,将打造“一心四园两区”的功能布局,目前,已经招引了中芯国际、长电科技、中纺院绿色纤维等一批标志性重大项目,集聚相关企业98家,今年1至7月的产值突破200亿元。

  集成电路相关企业和项目的不断入驻,是绍兴聚焦“高、精、尖”领域,积极筑巢引凤,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实现产业集聚发展的实践成果。近年来,通过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绍兴四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其中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列入国家规划,并成功创建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开发区(园区)改革提升经验全省推广。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给产业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而绍兴积极应对抢抓机遇,大力发展高端生物医药产业,交出了一张高分答卷。今年6月上旬,绍兴滨海新区与中科院长三角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总投资达100亿元的国科生命健康创新园签约“落户”;总投资约50亿元的越海百奥单抗药物研发生产基地正在火热建设中,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单抗类生物医药生产基地;占地15万平方米的生命健康科技产业园建成投运后,已入驻生物医药企业20余家……目前,一批“高大上”的高端生物医药企业和优质项目陆续进驻,产业集聚效果明显。预计到2022年,滨海新区的高端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将实现跨越发展,总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初步建成省内一流、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重点项目要强,核心产业要优,这离不开科技创新和人才的支撑。绍兴深入实施创新强市、人才强市战略,高标准建设绍兴科创大走廊,其中科技创新“新昌模式”全省推广。截至2020年4月,共引进高校共建研究院8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8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202家。此外,绍兴的“招才引智专列”进入国内外34个城市,引进高校毕业生10.3万人,建成外国专家工作站10家,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比约2.8%,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35万人。

  聚焦高端项目和尖端人才的同时,绍兴传统产业稳步提升协同发力。上半年,绍兴纺织产业走出不寻常的“阳线”,绍兴五大传统产业规上企业增加值达377.6亿元,同比增长2.9%,已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此外,绍兴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市区印染化工跨区集聚取得积极进展。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绍兴能够实现新旧动能两翼齐飞实属不易。针对疫情冲击下增加的经济运行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在绍兴市委坚强领导下,统一指挥精密智控,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通过苦练“内功”和“店小二”式的贴心服务,及时高效推动复工复产复市,推动全市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联结“朋友圈” 织起立体交通网

  8月底,绍兴地铁1号线瓜渚湖站至镜水路站区间盾构始发,正式进入盾构施工阶段;10月初,杭绍台铁路新昌段左于江特大桥最后一片简支梁完成浇筑,大桥正式贯通,标志着杭绍台铁路新昌段全面进入轨道铺设阶段,为杭绍台铁路2021年底开通运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1月初,S31省道北延(柯桥段)正式通车,该路段起于柯桥区齐贤街道柘林村,经马鞍街道终于钱滨线,未来将和在建中的S31省道萧山段相接,成为连接绍兴与萧山国际机场的“零收费”大通道,并为柯桥打造“柯桥-杭州半小时交通圈”加速……今年以来,绍兴的面貌日新月异,一张“六横八纵”、左右逢源的交通蓝图正徐徐展现在人们眼前。

  打开浙江省地图,绍兴优越的地理区位跃然纸上,绍兴与杭州、宁波两个城市圈紧密相联,诸暨紧挨义乌,又和金华-义乌都市圈接壤,嵊州、新昌则是义甬舟大通道的重要节点。

  都市圈之间的深入对话和交流,便捷的交通是基础。今年来,绍兴抢抓“黄金期”“机遇期”,统筹做好规划建设、安全生产、改革创新、结构调整工作,坚持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努力克服疫情影响,综合交通建设保持良好势头。通过加快推进金甬铁路、杭绍台铁路、杭绍城际铁路、杭绍台高速、杭州中环绍兴段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绍兴打造多维度的立体式交通网络,主动融入大都市区建设,致力于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和发展优势,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交通支撑。

  其中,地铁1号线建设工程备受关注,作为绍兴首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目前,1号线已完成10座车站主体结构封顶,4个区间实现双线贯通,另外,控制中心房屋主体结构已完成,鉴湖停车场桩基启动施工。

  绍兴因水而兴,水路交通一直是绍兴“引进来”和“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在水路交通建设方面,绍兴以“畅通杭甬运河、振兴两江水运、构建港口枢纽、发展河海联运”为工作重点,促进市内河航运事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目前,浙能电厂二期配套码头、诸暨市新亭埠码头、上虞港区曹娥作业区、嵊州港区三界作业区已经完工,全市新增500吨级泊位32个,曹娥江“两闸一航道”工程正式开工建设,“H型”高等级骨干航道网已基本成型。

  便捷的交通拉近了与“客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也让居民享受到更多出行“福利”。截至今年10月底,绍兴已新建、续建高速公路260.52公里,新建、改建、续建普通国省道471.11公里,改建四好农村公路1834公里、整治美丽农村公路711.4公里,新建、改建、改造重要县(乡)道265.58公里,全市已基本形成外联内畅的公路网布局。

  “村村通公交”则把便捷的交通服务送至“最后一公里”。目前,绍兴全市2100多个行政村已实现500米公交全覆盖,全程票价1元和2元的线路比例为100%,偏远乡村票价降幅达80%以上,初步构建起城乡均衡、惠民高效的公交出行体系。

  在未来,绍兴的交通脉络将更广、更深、更智能。借助“天网”开展“互联网+”智慧交通建设,绍兴将以行业治理、运输服务、执法监管数字化为核心,完善综合交通大数据枢纽建设,形成多业务协同应用。2021年,全市路网运行监测系统将“上线”运行,实现重要路段、公路节点等实时监测覆盖率100%,用智慧“大脑”来“看”到监管盲区,并将坚持“一病一药方”开展质量通病治理专项行动,保障交通项目高质量推进。

深化“越满意”

打造便民服务圈

  在绍兴,“便利”一词正变得越来越具象。服务的范围越来越广,服务的效率也越来越高。

  “就在家门口!工作人员一次性就帮我把事情办好了。对我们这些腿脚不方便的村民来说,现在办事真是省心省力。”几天前,诸暨市枫桥镇枫源村一位身体残疾的村民来到村便民服务中心,想要办理残疾人护理补贴业务。表明来意后,枫源村残疾人专职委员陈夏美马上通过系统为其代办了相关业务。

  以枫源村为例,当前,涉及人力社保、民政、公安、邮政、水电等252项民生事项可以做到就地受理、远程办结,村民们足不出户,就能办妥多项业务,办事效率大大提升。

  随着“最多跑一次”改革的不断推进,近年来,绍兴固本出新,全方位、多领域、数字化打造最优政务服务环境,深入推进“越满意”政务服务品牌建设,加快建设“15分钟政务服务圈”,让高质量便民服务成为一道独特的绍兴风景。

  据绍兴市政务服务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绍兴持续推进行政审批资源下沉、事项下放,政务服务事项“应进尽进”,公共服务事项“能进则进”,分层分类、科学打造基层便民服务平台。目前,绍兴全市103个乡镇(街道)已建成“示范型”便民服务中心46家,71%的民生事项在镇(街)便民服务中心可办;2110个村(社区)按照3∶5∶2完成“示范型”“标准型”“简朴型”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创建。市县镇村四级平台实现“一窗办”全覆盖,形成全市域统筹、区镇村联动、镇(街)无差别、村级代办制的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大大方便了城乡居民的生活。

  项目交易,同样便利。而这份便利的背后,还有一份安全的保障。

  “投标人解密全部完成,现在开始查看保证金缴纳情况……”在工程预算造价约975万元的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经三路道路改造及延伸工程项目的开标现场,除了来自监督办、交易中心、公证处、代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外,不再有多余的人员。参与投标的300余家单位的负责人,隔着“屏幕”就能在线解密投标文件、收看视频直播、开展互动交流。

  据上虞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不见面”招标投标系统的网上开标大厅、交易主体信息资料库、场地预约管理、资金管理等模块的应用,过去在招投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能得到有效解决,“数据全‘上网’,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增强了信息保密性,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高效”。

  规范交易监管,提质增效。以上虞区为试点,绍兴正全力打造最佳市场环境。通过优化服务、求实创新、完善机制、融合共建等步骤,持续深化政府采购和招投标部门间“最多跑一次”改革,进一步减少环节、优化流程,日常审批环节可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

  “我们将坚持‘四办再深化、服务再提升’,锚定重点领域、关键节点,定标准、强统筹、优服务、提效能,以打造最优政务服务、最佳市场环境、最美窗口形象为目标,深入推进‘越满意’政务服务品牌建设,为‘重要窗口’建设和‘绍兴风景’展示贡献力量。”绍兴市政务服务办相关负责人说。

擦亮“金名片” 写好融合大文章

  绍兴,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历经2500多年城址未变,这座温婉又充满活力的江南古城,自古是人们心中的一处文化圣地。

  历史赋予城市以积淀,文化,又在激活这座城市。如何立足优势走出一条高质量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绍兴,一直在探索。

  去年4月12日,“文旅融合的绍兴实践”暨打造文旅融合样板地启动仪式在绍兴举行。专家学者齐聚越乡,一场以文旅融合为主题的“头脑风暴”在这里火热进行。

  活动中提出,未来的绍兴,将以千年古城、文化名城和东方水城特色为基础,深化“城是一个景,景即一座城”的理念,推进城旅一体、文旅融合。具体来说,绍兴将挖掘全市特色资源的文化属性和旅游属性,创新打造10~15条文旅融合的IP(游线)。其中,以文学、书法、黄酒等为主题,打造特色研学旅游IP;以提升越剧、振兴绍剧为重点,打造绍兴戏曲IP;以国有博物馆激活和引领民间博物馆,打造绍兴博物馆群IP……此外,根据市场需求和游客需求,还将重点推出养生养老IP、运动休闲IP、影视演艺IP、乡村旅游IP、商贸会展IP等新兴商贸旅游产品。

  以此为契机,绍兴的魅力正在不断被发掘。今年以来,绍兴以“融合、转化、创新、服务”四大理念为牵引,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消费激活,着力提升文旅融合发展水平,以“重塑城市文化体系、打造最佳旅游目的地、争创文旅融合样板地”为三大目标,书写一篇篇极具绍兴特色的文旅融合的探索文章。

  今年3月10日,绍兴市文化和旅游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绍兴镜湖文化休闲园项目现场举行。当天集中开工的全市文旅重大项目共30个,总投资339亿元,主要聚焦文化旅游、度假休闲、特色小镇、生态康养等领域。

  一批批市场前景好、关注度高、竞争力强、投资效益好的文化旅游项目“牵手”绍兴,为这座城市的文旅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据介绍,在今年5月公布的浙江省“四十百千”文旅重大项目计划中,就包含了总投资415.59亿元的30个绍兴市诗路项目和总投资421.01亿元的24个文旅“金名片”项目。今年,绍兴市还推进166个文化旅游项目,计划总投资1598.63亿元。其中,阳明故里综合保护利用项目、绍兴东浦黄酒小镇等7个项目单体总投资均超过50亿元。文旅绍兴的未来,愈发让人期待。

  8月初,浙江省文物局发布《关于同意设立浙东考古基地的批复》,同意由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组建浙东考古基地。目前,该基地建筑装修改造工程已基本完成。

  作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绍兴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绍兴结合自身区域优势,打造出大禹文化、书法文化、运河文化、黄酒文化、青瓷文化、戏曲文化、诗路文化、师爷文化等一张张文旅“金名片”。当前,绍兴正积极创建越国文化遗址公园和宋六陵考古遗址公园,而浙东考古基地落户绍兴,无疑将为绍兴的文旅发展带来新动能。

  通过厚植文化优势,绍兴的城市“软实力”不断增强。今后,绍兴将坚持守正出新,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变,打造长三角最具文化标识度城市。文化名城绍兴的光芒,将持续散发……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6 聚焦高质量发展 开启城市新征程 2020-11-13 浙江日报2020-11-1300007;浙江日报2020-11-1300009;浙江日报2020-11-1300010;浙江日报2020-11-1300016;浙江日报2020-11-1300017;浙江日报2020-11-1300021 2 2020年11月1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