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观点

奏响千百万农民全面发展之歌

——新中国成立70年浙江“三农”发展经验启示

  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浙江“三农”走过的曲折而辉煌的发展历程,最值得总结的经验就是坚持走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以新改革激活新机制、以新机制催生新产业的改革创新之路。

奏响千百万农民全面发展之歌

——新中国成立70年浙江“三农”发展经验启示

顾益康 潘伟光

  浙江有着悠久的农业文明史,是5000年中华农耕文明的实证地。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浙江“三农”走过的曲折而辉煌的发展历程,最值得总结的经验就是坚持走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以新改革激活新机制、以新机制催生新产业的改革创新之路。具体来说,70年浙江“三农”发展形成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五条基本经验启示。

  坚持走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体制和人民公社体制虽然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大锅饭”的体制扼杀了农民自由发展的权利和创造力。浙江把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对农民生产力的解放运用到了极致,通过千百万农民率先闯市场,鼓励农民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结构,鼓励农民务工经商、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家庭工业和个私经济,率先在全省快速推进市场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分化,让千百万农民成为了自主创业创富的市场经营主体,形成了百万能人创业创富、千万农民就业致富的新格局。

  以乡镇企业、个私经济为主体的民营经济不仅带动了农民快速致富,也成为推动浙江工业化、市场化最强大的力量。2018年,民营经济创造了全省65%的GDP,提供了87%的就业岗位,成为全省市场经济重要的主体力量,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中的浙江农民的创造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爆发。同时,浙江各级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提出的“以人为本谋三农”的要求,为农民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环境,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形成了“人民大众创业致富、人民政府管理服务”“人民大众创造财富、人民政府创造环境”的市场经济创新发展模式。这一发展路子,非常全面地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浙江这一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使浙江“三农”发展表现出极大的创造力。

  坚持走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之路

  城乡关系在“三农”问题解决上起着极为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前,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和农业支持工业、农村奉献城市的体制,使农业农村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改革了城乡二元体制,允许农民到城镇务工经商,走出了一条“农民城镇农民建”的城镇化之路,县城和小城镇成为农民首选的安居乐业之地。浙江全省城镇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的10%左右,上升到现在的68.9%,城镇化成为推动农村发展最为强大的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制定《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实施新型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双轮驱动的新战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大力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快速缩小了城乡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现代文明方面的差距。经过十几年坚持不懈的建设,落后衰败的农村变成了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根本性改善,浙江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在这一背景下,城市出现了逆城市化和新一轮“上山下乡”的热潮,追求绿色生态的城市消费者热衷于到美丽乡村来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城市有识之士和城市资本、技术也开始“上山下乡”,到美丽乡村发展民宿等美丽经济和从事现代农业。传统农业也出现了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趋势。家家粮棉油、户户小而全的小农经营大幅减少,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地流转率达到了70%以上。大学毕业生、研究生、留学归来的“农二代”和来自城市的农创客给浙江农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农业出现了功能多样化和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新趋势,休闲观光农业、文创农业、体验农业、智慧农业、设施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快速增多,现代农业呈现出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全产业链发展的新趋势。农业绿色化、标准化、品质化、品牌化让浙江农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态势,浙江农业快速走上高效生态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坚持走生态生活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

  浙江人多地少,人均资源稀缺,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很长一段时间,为了解决产品短缺、工业品供应匮乏问题,被迫走了一条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数量型经济发展之路。在世纪之交,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更加突出。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设生态省和绿色浙江的新战略,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来引领浙江的绿色发展,强调优美的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把为农民创造优美生活环境、优良生态环境放到首要位置。从2003年开始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浙江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整治,并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不断地开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等整治行动,将原来污染严重的垃圾村建设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持续16年的美丽乡村建设,久久为功,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引以为傲的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也成为城市人越来越向往的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的生态乐园。越来越多的城市消费者、投资者掀起“上山下乡”的新热潮。乡村旅游、农家乐、民宿、体验农业等美丽经济和乡愁产业成为“两山”转化的有效载体,这些绿色产业成为浙江农民创业就业、创业致富的新亮点。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双管齐下的方略,让浙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越来越绿色化和可持续,体现了把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三农”发展最高目标的理念。

  坚持走特色块状经济的开放发展之路

  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的经济发展路子的比较,浙江干部群众意识到全方位开放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发挥资源小省、市场大省优势的必然选择。浙江紧紧抓住我国对外开放新机遇,大力发挥劳动力资源和工贸优势,大力发展市场在外、原料基地在外的两头在外的集聚化、特色化生产加工、贸易基地,形成了柯桥轻纺、海宁皮革、义乌小商品、永康小五金、桐乡羊毛衫、嘉善木业、东阳红木家具、大唐袜业、织里童装、鹿城鞋业、嵊州领带等特色块状经济。这种“两头在外、无中生有”的块状经济是县域经济、农村经济的强大支撑和竞争力所在,是浙江农民创业就业的主阵地,也是浙江民营经济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如今,浙江已经形成了600多个块状产业,有500个产业年产值超过5亿元。

  近年来,在块状经济基础上,小而特、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强的产城一体的特色小镇孕育而生,这种特色化、集群化的开放型经济将浙江农民心灵手巧、市场嗅觉灵敏等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些以县城和小城镇为依托的特色块状经济集聚发展的地方,浙江农民只要有劳动能力就可以找到工作岗位,只要有资本就可创办实业。目前,这种对外对内双向开放和市场原料两头在外的块状经济正向产业集群的方向转型,并通过智能化改造促进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通过这种双向开放的特色块状经济的发展,以农民和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也得到了不断提升,成为浙江“三农”发展极为亮丽的风景线。

  坚持走共创共富的共享发展之路

  在70年发展历程中,改革开放后农业农村经营体制的几次重大变革,使浙江农村逐步形成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营体制。首先确立以农户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中的主体和基础地位,在发挥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中基础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合作经营在农民走向市场中的服务作用。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浙江在农业经营体制上不断推陈出新,一方面,按照承包农地“三权分置”的原则,促进土地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集中,全省土地流转率达到70%以上,促进家庭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发展专业合作社,特别是大力发展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农合联”组织,为农业家庭经营提供全方位的合作服务。

  与此同时,村经济合作社作为集体土地所有者代表和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承担起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社员服务的职能,在农民创业创富和收入分配方面,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通过勤劳致富和创业创市场先富起来,同时引导和鼓励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各级政府也积极扶贫济困,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提升造血功能,消除贫困现象,帮扶贫困户脱贫致富。通过加快欠发达地区交通、电力、通讯、水利、生态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大力推进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生态移民和低保兜底等扶贫措施,浙江率先成为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省份。同时,通过山海协作、结对帮扶和破穷障、改穷业、挪穷窝、挖穷根、兜穷底的系统扶贫攻坚举措,以及出台低收入农户子女免费上中专、免费上农大等特别措施,使浙江扶贫济困走在了全国前列。

  浙江70年“三农”发展实践证明,共同富裕不等于平均富裕,不能通过计划经济搞纯而又纯的公有制、过度集中的单一公有制经济来实现,而是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让千百万农民成为独立的家庭经营的市场主体。在此基础上,政府通过发展合作经营和脱贫攻坚,帮扶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群体增强发展能力。只有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才能形成先富带后富、大家共同富裕的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作者单位: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


浙江日报 观点 00010 奏响千百万农民全面发展之歌 2019-09-24 浙江日报2019-09-2400006;11070333 2 2019年09月2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