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渔倌许柳晨扎根山乡:
我与一方鱼塘结缘10年
【人物名片】
许柳晨,1985年生,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开化县何田乡,担任渔业技术推广员。他扎根乡村,用科学方法指导村民养殖增收,引进各方技术支持,提前谋划品牌建设,助力开化清水鱼养殖业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硕士渔倌”。
今年,正好是我在开化县何田乡的第10年。10年前我从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来到开化,当时我就告诉自己,养鱼,是一辈子的事。
但是,“真的决定放弃城市的繁华,投身山村,为一条鱼倾尽所学吗?”不只我的亲友,连我自己也这样问过自己。
10年过去了,我在开化的山间和鱼塘中,找到了答案。
偶然相遇
我是江山人,人生的前25年,都是在城里度过的。毕业以前,我想过留校继续搞科研,也想过去杭州跟同学合作做生意。大家都觉得我会顺其自然地去更大的城市发展。但我在人生路上猛打一把方向盘,来到了山村。2009年的一次偶然机会,我听说开化正在招聘清水鱼养殖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没想到这让我与开化清水鱼有了无法割舍的牵绊。
在我来到何田之前,开化的乡镇是没有专业的渔业技术推广员的。碰到鱼生病,往鱼塘撒盐成了“包治百病”的方法,实在解决不了的,农户们只能跑到县城去寻求专家帮助。现在,只要农户们一个电话,我就会及时赶到他们身边。
当时作了这个决定后,我担心家人会不同意,毕竟我母亲常说我连韭菜和小麦苗都分不清,更别提做农活了。但父亲什么都没说,挥挥手默许了我的想法。2017年,父母卖掉老家的房子跟我一起落户到开化。他们无言的支持,让我真正把他乡变家乡。
科技养鱼
初来何田,我遇到了好多阻碍,首先是语言不通。浙江的方言十里不同音,一个外乡人对开化方言实在难以理解。我用3个月走遍何田所有村庄,尽可能多地与农户交流,琢磨发音。慢慢地,我跟农户们沟通也越来越顺畅。“及时联系我”成了我常挂嘴边的一句话。
那时候,农户们的养殖方法非常传统,每平方米水域产量一般有8到10斤。如何将单位面积产量再度提高,让农户们获得更大的收益,成为我钻研的方向。
根据所学,我决定对鱼塘进行设施升级:利用水泵抽水并加设底部增氧设备,增加水的流动性和溶氧量;加强水塘底部排污功能,做到水的循环利用……在此基础上,何田乡十一都清水鱼公司的恒温循环水养殖基地于2016年开始动工兴建,目前已经进入试水阶段。乡里几家养鱼大户纷纷来找我,打算升级设备,升级后产量可达到每平方米30斤。
2018年,开化清水鱼产值突破2亿元,何田乡作为主要产区,产值达3500余万元,农户人均增收6000元。看到养鱼越来越有奔头,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回到家乡投身清水鱼养殖业,清水鱼大型养殖基地从原来的2个增加到了12个。如今,何田乡有三分之二的村民都在养鱼,拥有2600多个坑塘,数量比10年前翻了一番。
教授援手
很多时候,我也会碰到许多独自解决不了的问题,便和县里的工作人员一起,请教高校、科研院所和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的专家教授,获得他们的意见建议和现场指导。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给予了大力支持,清水鱼产业发展的团队有了更加坚实的依靠。
今年的阴雨天气持续不断,一种新型鱼病在清水鱼中传播开来。我一时难以破解,便求助于乡里的省级科技特派员、浙师大教授郑善坚。他将样本拿回研究室做了细菌分类鉴定培养和药敏培养,确定了病因,并对用药进行了指导。
不仅如此,浙江理工大学的专家还针对这次鱼病研制出“微生态益生菌制剂”,我们选择了3个鱼塘进行试验,鱼的死亡率大幅下降。现在开化县供销社正积极对接浙江理工大学,我们希望能够用最低成本拿到制剂,尽快在农户中推广。
去年,我邀请华中农大的樊启学教授团队来到何田,他们非常认可我们的养殖模式,也提了许多技术方面的建议,比如,为了降低追溯成本,可以择优对清水鱼进行溯源芯片安装。现在,樊教授也成为了我们清水鱼生态示范园的服务专家之一。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我要把山外的优质资源带进乡村。只有集众人之智,才能使清水鱼产业加速发展。
“游”出深山
2009年之前,农户的销售途径很窄,也没有品牌概念和风险意识。“清水鱼”的品牌还未打响,基本是供大于求。我经常想的是,如何让清水鱼游出大山?
我们联系了有着多年海鲜销售经验的寓外乡贤廖立忠,联合杭州多家配送中心、体验店、加盟店,成功打开了高端饮食市场。2017年,清水鱼游进了杭州国宾馆成为国宴。从那以后,衢州和杭州等地的多家酒店纷纷到开化求购清水鱼。截至目前,市外清水鱼配送中心达9家,合作酒店达120余家。
纷至沓来的求购者、巨大的订单使我们应接不暇。要想让何田乡的清水鱼游得更远,集约化经营势在必行。统一鱼苗来源和质量、用药管理、品牌包装、售卖配送等一系列环节,能够控制清水鱼质量、降低农户成本、对接高端市场,更好地帮助农户增收。这是我现在的努力方向。
如今,开化建立了渔业农技推广体系,对重点大户都安排了责任渔技员结对联系,县内县外的专家也会共同参与组团联村,为农户们提供渔业技术服务。看到县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发展,出台政策扶持,我对这份事业越来越有信心。
大家都爱说“诗与远方”,帮助养鱼的农户们少走弯路,用专业知识服务大家,使清水鱼产业在发展中更加顺畅,就是我的“诗与远方”。幸福的梦想,就在我脚下站立的这方土地上,在我陪伴了10年的一个个鱼塘里。
(本报记者 邵倩 县委报道组 吴莉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