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普通的中医专科医院到声闻国内外的名医大院,浙江省中山医院走过了怎样的创业之路?
十年杏林著春色
记者 郑希均 通讯员 汤婕
如果问:10年时间,能干成什么事?干成多大的事?
浙江省中山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回答是:用了10年时间,将一家规模很小的针灸推拿专科医院与同样规模不大的浙江省邮电职工医院,合并重组,打造成一家声闻国内外的名医大院——高水平大学附属医院和具有鲜明学科优势的现代化临床研究型三甲综合性中医医院。
如今的中山医院,再也不是当年偏居杭州古城门庆春门外的“小户人家”,拥有“一院四区”的大格局——莫干山路和庆春路、半山、滨江四个院区,临床专科倍增,学科门类齐全, 医疗服务人次翻了6倍,让人感觉“钟鸣鼎食”都无法形容;拥有众多的卫生部和浙江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卫生领军人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临床中医药研修人才、浙江省名中医……还有集聚浙江最多中医大家的浙江名中医馆,让人想到两千年前人才麋集的黄金台;而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个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5个重点专科,1个省“重中之重”学科……1个博士后流动站,10多个博士点、硕士点,还有无数象征着医院专业水平的国家级、省部级学术奖项,则更让人生出感慨:这就是患者心目中赖以寻求健康的名医大院!
一个足以证明医院影响力的细节是,省内的磐安、庆元、上虞、德清、兰溪、嘉善、舟山,以及新疆阿拉尔、贵州赤水,或托管,或对口支援、结对帮扶,都与浙江省中山医院攀上了亲;非洲的纳米比亚,“一带一路”上的白俄罗斯、罗马尼亚,也都活跃着浙江省中山医院医生的身影。
因此,第二个问题是:这一切,浙江省中山医院是如何做到的?
以传承发展的名义,坚守祖国医学特色
在浙江省中山医院,记者看到一张摄于中山医院莫干山路院区的照片,图中有第一任院长方剑乔、第二任院长姚新苗、现任院长高祥福、党委书记马慧娟。边上放着的一份材料,题目叫“一张蓝图绘到底 坚持走中医药特色发展之路医院的三任院长”。
事实上,包括照片中4位在内的医院历任领导班子,都清醒地认识到,中医,特别是中医特色,是中山医院的立院之本。唯有坚持走中医药特色发展之路,以浓厚的中医药特色、优质的中医药服务奉献千千万万患者,才能最终成为人们心目中真正的名医大院,才能成为杏林中参天大树、一抹亮眼的春色。
第一任院长方剑乔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他建立起医院的第一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针灸科,针灸推拿学成为省高校“重中之重”学科,他促成了两院的合并,实现了中医专科医院向中医综合性医院的华丽转身。有人评论说:方剑乔是带领医院“起航”的院长。
姚新苗教授是第二任院长,作为继任者,他站在已经筑起的雄厚基础上,继续着“特色创业”。在他的任期,推拿、中医骨伤、康复、治未病、老年病等中医特色科室,陆续成为国家重点专科。一个象征性的标志是,医院入选了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重点中医院建设项目库。
让医院“腾飞”的职责,落到了现任院长高祥福教授肩上,一上任,他就着力推进特色建设,启动中医药特色医院的跨越式发展。
党委书记、儿科专家马慧娟主任医师,是医院从小到大、由弱变强过程的见证人。在她眼里,现在的医院,不仅中医优势空前明显,还涌现出了一批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特色的骨伤科、老年病科、心血管科、呼吸科、肿瘤科、乳腺甲状腺外科等专科,医院综合实力,走在了浙江中医界和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前列,在部分领域甚至是领跑者。“这在10年前是难以想象的。”她说。
让很多患者和业界津津乐道的经典案例,是省内第一家经卫生厅批准的,集中医诊疗、中医养生、健康管理、学术交流、技术传承等于一体的浙江名中医馆。要论特色,可以说,那里,就是浙江中医药的渊薮。
坐落在杭州市庆春路23号的浙江名中医馆,是由第一届国医大师何任教授组织创立的,他希望这个中医馆能吸引更多的中医名家,发挥名医聚集效应。后来的事实证明,这里真的成了一个我省中医大家最集中的地方了,内科何任、蒋士英、罗鸣岐、蒋文照、冯鹤鸣,妇科宋光济,肿瘤科潘国贤,眼科马一民,针灸科虞孝贞,儿科马莲湘、詹起荪,骨伤科沈敦道、周炳辉、周林宽,都是老百姓口口相传的一代翘楚。
“之所以到现在浙江名中医馆都长盛不衰,且越来越受追捧,是因为接手运营管理的浙江省中山医院,坚持并强化中医药特色,实现加速发展。”该馆馆长范永升说。
据了解,现在的名中医馆,荟萃了30余位国家级、省级名老中医和100余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名家,国医大师葛琳仪,首届全国名中医范永升,国医名师连建伟、俞景茂,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针灸大家方剑乔、推拿名医范炳华、血液病专家汤金土、神经内科权威裘昌林,妇科的陈学奇、骨伤科的姚新苗、内科妇科肿瘤皆擅长的何若苹,心血管科的程志清等,哪一个都是名声响亮,如雷贯耳。
作为彰显特色的一部分,现在的名中医馆设立了全国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7个和陈木扇女科全国流派传承工作室,在肿瘤、风湿免疫、肾病、心脑血管病、乳腺病、儿科、妇科病及其他疑难杂症的中医药治疗上,治病难计,救人无数,声誉日隆。
记者看到,去年再次整体装修改造后的名中医馆,为满足城乡居民的需求,由原来的6层增加到15层,医疗用房面积由原来的5600平方米增加至12000平方米,新开设针灸、推拿、中医经典病房及中医传统疗法中心。看着诊室里一对对的名医和患者,看着一个个长长的等候队伍,不由让人心生感慨,祖国医学就是这么神奇。
以打造现代化中医药的名义,坚持高质量创新
开车沿着杭州中河高架向南,从复兴大桥西望,你可以看到钱塘江畔一个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建筑群。这是浙江省中山医院与省残联合作建设的浙江省政府重点民生实事工程——浙江康复医疗中心。
这个中心,作为国家三级康复医院和“浙江省康复医疗示范基地、康复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康复医学对外合作交流基地”,总床位达到了600张。亮丽外表之下,最大的特色,就是中西医结合的康复!连国内外著名的康复机构——美国芝加哥大学康复研究中心、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神经康复系、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等,都纷至沓来,伸出合作之手。
在中山医院,创新,10年前起就不算是新鲜词和新鲜事了。10年时间,该院创新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大到体制机制创新,小到门岗设置。本届医院领导班子接任后,就计划着要在坚守中医药特色的基础上,把医院打造成高水准的新型的现代化中医特色医院。于是,创新,成了这家医院腾飞的圭臬。而浙江康复医疗中心,只是众多创新成果中的一个。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中山医院把重大创新的目光瞄准现代科技与传统中医的深度融合应用上——设立“网上名中医馆”,在全国树起了一个标杆。
“中山医院的‘网上名中医馆’,真的好!用手机点点,就能复诊了,煎好的中药还能免费送上门。”开化48岁的毛先生,每两周来一次杭州,得坐3个多小时的大巴,再转公交,为了能看上名医,还要提前一天住在中山医院附近的旅馆,本来就因生病而虚弱的身体,折腾后更加疲乏。可如今,自今年5月浙江省中山医院在全国率先推出“网上名中医馆”后,他就和其他从外地慕中山医院之名而来的患者一样,从此告别了这种折腾。
“‘网上名中医馆’为慢性病、常见病患者提供从预约挂号、线上咨询、问诊、开方、审方、移动结算、药品配送到诊后随访、健康教育、康复指导,形成全方位、全周期的患者优质服务闭环。”马慧娟介绍,这是该院秉承“实体医院+互联网医疗”创新思维,在依托本院全省名老中医初诊的基础上推出的创新举措,也是医院走向高水准和新型的现代化的一个大动作。
其实,在探索中医远程诊疗的规范化之路上,浙江省中山医院正是全国的“先行者”,很早就在浙江省科技馆推出舌苔诊断仪、脉象诊断仪等体验项目,利用科技来延伸中医的诊疗方式。
高祥福表示,将继续创新“网上名中医馆”,设置专家准入机制,设立标准化的服务模式,对提供线上诊疗服务的专家进行专门培训,以保证患者得到长期、持续的院后优质医疗。
在传统医学的现代化、让传统医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与时代同步前行,医院的创新也是不遗余力。
作为浙江中医药大学的直属附属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针灸是该院的两大品牌学科之一,被誉为浙江省针灸推拿界的“黄埔军校”。当下又该如何创新?
“针灸是我们的国家级重点学科,现在拥有近40位的专家队伍。针灸要突出现代化的特色,达到、体现国家级的水准,我们创新思路,放下身段,主动当学徒,选派医生到北京、天津、广州等地去收集、学习当地特色针灸技术。”说起省中山医院的“针灸国家队”,高祥福认为,这种创新的思路,提升了医院在全国针灸界的权威性。现在,除了一般的针灸,飞针、头皮针、腹针等全国特色针灸,在杭州,在中山医院,都可以体验到,以致不少外国友人尤其是留学生,都纷纷慕名赶来体验、学习。
现在该院的针灸推拿学,在全国已居于领先地位,被列为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省高校重点建设专业、省“十二五”优势专业、省高校国际化专业,拥有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培养点,硕士培养点达到了10个,在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留学生总数近1500人;
“全国的正统推拿教材编撰,几乎都有我院推拿专家的身影。”高祥福为此很自豪。他介绍,该院的康复科,是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医院作为学科牵头单位,完成了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康复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编制及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攻关计划,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康复服务能力规范化建设单位。
医院的高水准,还体现在科研成果上,该院先后承担了“973”计划课题、7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级别科研课题,获得了数十次的科技成果奖励,发表了数百篇国内外权威期刊学术论文,让人们对浙江省中山医院刮目相看;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实现产品化,“多功能膝关节康复治疗仪”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一项项实用产品,造福着一个个患者。
以服务患者的名义
坚持开门办医
就在上周四,一位搀扶着两位老人的中年男人,来到中山医院门诊大厅外。刚走过他身旁的高祥福,本能的反应就是帮他撩起了塑胶门帘,并扶着老人进门。没想到,次日,高祥福就收到了那个中年男人的短信,长达800多字的短信,核心的意思是:温暖的举动,温暖的医院。
高祥福对记者说,在他看来,完全是个很正常的举止。“不仅仅是我,在我们医院,不管是护士遇到还是医生遇到,都是这样做的。我们是干什么的?我们就是为病人服务的!”
就围绕着“服务”两字,浙江省中山医院展现出了名医大院的担当,坚决开门办医,在“双下沉两提升”“最多跑一次”“对口支援”等重大任务前,扛起了责任,走在了前面。
“医疗服务是医学科学服务和人文关怀相结合,中山医院秉承‘恒德仁术、同心同行’理念,始终强调,改革措施的落实要瞄准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初心和落脚点都是患者。”高祥福说。我省推出“最多跑一次”改革后,该院立即从“关键小事”切入,推出便民惠民十大举措。
在该院采访发现,很多病人对这些“关键小事”了如指掌,因为,相关“关键小事”的举措,他们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省内首家在门诊楼、住院部等多区域设立一站式检查预约中心;
率先实现“住院病人床边结算”全院各楼层全覆盖;
省内首家实行中药饮片免费代煎、配送服务,而且配送至全国;
门诊排队缴费时间缩短至最多5分钟。目前,已实现微信、支付宝、网站、电话、门诊自助机、诊间等多种预约方式;
入院一体化服务,成立入院准备中心,统一办理入院所需的床位预约、入院缴费等各类事项;
开设门诊综合服务中心,提供医保咨询及审批、轮椅租借、失物招领、自助血压测量等服务,开展义务社工和志愿者服务;
依托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将转诊信息系统端口延伸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社区病人开放绿色通道……
让很多杭州居民感受温暖的是这家医院的夜门诊和弹性工作制。“从去年开始,我们专门开设了夜门诊,让白天没时间看病的患者,晚上下班后也能走进医院看病;医院的口腔科实行预约制,中午及双休日均开放门诊;医院的药房也实行弹性工作制。”对于病人来说,弹性工作制是一种更贴心的服务。
浙江首推的“双下沉两提升”,既是送给城乡居民的温暖,也是送给基层医护的温暖,而后一种温暖,最终必将传导至前者。
作为省城大院的中山医院,与基层医院对接建立远程会诊平台,为当地居民远程会诊;对口支援舟山市中医骨伤联合医院和庆元、上虞、德清、嘉善等多家下级医院;与湖州市中医院对口共建针灸推拿重点学科;承担 “兰溪市三级康复服务体系建设及中医药技术示范”省科技惠民计划建设任务;与贵州省赤水市中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定期下派医疗专家组开展重点学科、专科建设指导。同时,“承担社会责任”到了新疆阿拉尔地区。
浙江省中山医院是温暖的,也是雄心勃勃的。在着力推动传统中医融合互联网技术,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走向现代化的同时,也注重面向国际化。上月,追随“一带一路”的节拍,中山医院将中医药推向沿线国家的罗马尼亚,此前已在白俄罗斯设立中医中心;浙江省12批援助非洲纳米比亚的队伍,有7批由中山医院派出。
10年的创业创新,让该院在收获累累硕果的同时,也有了更高更具雄心的目标。“这10年只代表过去,下一个十年,已经出发。”高祥福说。问及具体,他说定了五个目标,其中一个就是:老百姓一生病,脑子里第一个想到的医院,就是浙江省中山医院!
就为了“第一个”,就在与记者匆匆交谈20分钟后,他就坐上了去6小时车程的山区庆元县的车,那里的中医院在等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