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8·8温州诚信日特刊

三十载,书写诚实守信的“温州样本”

  人,信则立。这句话正在温州人身上得到验证。

  1987年8月8日,无数温州人记得,杭州武林门前的那场大火,烧掉了劣质皮鞋,点燃的却是大家心中的诚信共识。

  时光流转,2002年8月8日,温州人把曾经的“耻辱日”定为“诚信日”。此后每年,温州诚信活动从未间断,持续传递着人们构筑信用的决心。

  如今,诚信建设,走过一年又一年,温州屡创佳绩:成功创建全国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连续两年分别荣获全国城市信用建设创新奖、全国守信激励创新奖;在中国城市品牌评价(地级市)百强榜中排名第二;位列全国259个地级市城市综合信用排名第三……

  在浩荡发展进程中,温州人正砥砺前行,书写出诚实守信的“温州样本”。

信用温州

城市发展的战略

  一座城市,为何把信用作为发展战略?在温州的发展足迹里不难寻到原因。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重要发祥地之一,温州曾因区域性产品质量问题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巨大反响。30年前,5000多双温州产劣质皮鞋在杭州武林门付之一炬,让温州人信誉扫地。很长时间里,“温州制造”成了假冒伪劣产品的代名词。

  “那把火对我触动很大,我开始从源头上注重产品质量。”温州最大鞋企奥康集团董事长王振滔始终难忘那段经历,当时他已从事皮鞋销售,自己2000双质量过硬的皮鞋,因为“温州”二字也受牵连。感到心痛不已的同时,他更加深刻认识到质量与信用的重要性。

  信用是产生商业价值、经济效益的特殊资源,更是展现区域形象、体现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品牌。与王振滔一样,同期不少温商也敲响“信用”警钟,并下定决心重建区域信用。1991年起,温州的城市发展战略开始离不开“诚信”二字。

  1994年,温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实施“质量立市”战略,审议通过《温州市质量立市实施办法》;2002年,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将每年8月8日设为“诚信日”;2007年,“信用温州·品牌强市”诚信主题活动在当初烧毁劣质鞋的杭州武林广场举办,温州企业家共同点燃“诚信之火”。

  然而,信用打造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价值和运用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2011年的民间借贷风波,温州再次蒙上了一层“信用阴影”。

  温州民营经济发达,由于要素市场改革不彻底、地方金融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等问题,民间开始盛行借贷风潮。2011年下半年起,温州开始出现局部金融风波,一些资金链断裂的企业家“跑路”,良好的金融生态遭到破坏,温州经济发展一度进入瓶颈。

  重塑诚信之路不能停歇。2012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确定了12项重大任务,其中一项就是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为此,温州还先后开展金融、财税等十大领域的信用体系创建,落实行业部门及公共事业单位等多项奖惩措施。

  “把‘信用’与城市名称相连,全力打造‘信用温州’,这是多年来温州人在市场经济风浪搏击中得来的教训、经验和感悟。”温州人如此感慨。

  经过数次风雨洗礼,诚信,已然成为温州城市的生命。

信用建设 多措并举的结果

  “我们深刻体会到,社会各主体诚实守信需要依靠更多外部激励来实现。”在不久前结束的2018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上,温州作为“守信激励创新奖”获奖城市代表,针对长达30年的诚信建设实践,总结发言道。

  的确,温州信用建设屡创佳绩,离不开政策支持与激励。这些年来,温州通过建设机制、搭建平台、实施监管,积极将守信激励工作与市委市政府各大中心工作无缝融合,以创建全国信用示范城市。

  在体制机制方面,温州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信用温州”建设领导小组,由市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下设“信用办”,协调各部门落实信用建设各项工作;并且成立信用信息中心,承担信用信息平台建设;与此同时,成立地级市信用协会,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如此,一系列“信用+平台”“信用+农村”“信用+监管”等温州“信用+”模式成果凸显,实现了温州城市信用形象和市场主体信用意识的“双提升”。

  “现在,不用再担心贷款问题了。”7月初,温州平阳县鳌江镇河滨村村民林天川凭借良好信用,在鹿城农商银行的富民融通平台上办理了无抵押贷款,只用身份证、户口簿、银行卡就完成了申请。看着5万元资金打进账户的短信提醒,这名在外学成回乡办实业的年轻人喜出望外。

  如此便利地享受金融服务,得益于温州积极搭建的全省首个信用平台——温州市信用信息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实现了市、县及部门间信用信息的数据共享,温州的金融机构通过建立贷前政府公共信用信息和人行征信信息双查询机制,让贷款发放需要的材料更少,耗费时间更短,解决了很多“短频快”的资金需求。

  为激励守信,温州还推出了系列信用融资产品,除城市外,面向农村通过建立“草根信用”档案,首创“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有效激活农村32.3亿余元沉睡资产。中国人民银行在温州设立全国唯一一个地级市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以此为基础,推出更多面向守信主体的“信易贷”产品,助力温州形成信用有价、守信受益的价值导向。

  目前,温州市信用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已在64个市级单位、11个县(市、区)和各级审批中心、民间借贷中心及“信用温州”网站开放信用信息“一站式”查询。累计查询量超百万人次,为信用建设创新模式打下基础。

  “现在打开平台,不仅能查到企业、个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信用信息,还能看到大量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案例和名单。”温州市信用办负责人介绍,借力信用大数据平台,温州还将构筑新型的市场监管体系。

  早前,温州已先后出台《温州市失信黑名单管理办法》《温州市企业信用联合奖惩办法》《温州市信用联合奖惩对象清单》和《温州市信用联合奖惩措施清单》,通过奖惩并举,重塑信用环境。

  如今,通过一系列守信激励举措,诚信已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第三方评估调查显示,温州在意自身信用评级的法定代表人比例达到94%,在意自身信用评分的个人比例达到91%。

信用坚守 民众意识的觉醒

  “商品出现问题后,我们一定会承担相应责任,予以退货或更换。”现在,走进位于温州闹市区的五马街,总能听到令消费者满意的答复。这里是温州的“诚信商业圈”,更是展现“诚信温州”的窗口。

  2015年开始,围绕诚信建设,温州先后在五马街、人民路、府前街创建“诚信一条街”,并将三条街首尾相连,形成一个“诚信商业圈”,沿街百来户商家在“做温州诚信商家承诺书”自愿签下名字。“打造城市诚信形象,我们义不容辞!”人民路上一位商家签字时斩钉截铁地说道。

  显然,温州多年诚信建设,已经激发了企业打造诚信经营的自我意识,树立了行业诚信理念,商家们开始自觉承担起诚信经济的主体角色。

  作为“武林门事件”的见证者,王振滔发展奥康的第一步,就是把“质量”牢牢攥在手里。有了这份诚信坚守,奥康赢得了诸多坚实的合作伙伴,也成为了中国最大的民营制鞋企业之一。

  而在华峰集团,诚信同样是发展之本。华峰董事局主席尤小平在上世纪90年代创业之初就定下诚信守信的原则。“重合同讲信用是华峰立业之本,是华峰成长的法宝,是华峰发展的保证。”

  2007年,华峰集团更是出资1000万元设立了华峰诚志助学基金,以“诚信为人、立志成才”为宗旨,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让诚信精神不断延续和发展。

  对此,浙江好人、瑞安市百好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仲达颇有感触。他说,“企业之所以能发展,就是一路坚持讲诚信。这使我们赢得了客户,也赢得了供应商的信任。”

  不仅是企业重守信,“信用温州”更是融入到每个温州人的日常生活中。

  “兰小草”在一封信中提到,希望用33年时间,每年捐献2万元“星雨心愿”善款,以报答农民“粒粒皆辛苦”的养育之情……于是,每年11月,“兰小草”都会托人送来2万元的善款,一送就是15年。直到因病去世,人们才知“兰小草”就是普通乡村医生王珏。

  “兰小草”用实际行动体现了,诚信不仅是城市的精神内涵,更彰显着市民的道德风范。

  “你们放心吧,这钱我一定会还你们的。”把诚信看得比生命还重的,还有这位温州好人季德寿。因为突如其来的变故,他欠下巨额债务,为了坚守诚信,他漂泊异乡默默打拼,执着地履行着“欠债还钱”的承诺。11年后,跨越1600多公里,最终他回到陕西还清了65万元债务,用自己的行为点亮了“诚信人生”。

  “如果说从1987年到2002年,是温州诚信建设的初创时期,那么从2002年到今天,则是温州诚信体系全面构建时期。”温州市主要领导回顾30载“信用温州”建设时,不禁感叹。

  历史翻篇,信用始终是温州城市发展的基石;未来,温州仍会把守信激励进行到底,把诚信社会建设进行到底。


浙江日报 8·8温州诚信日特刊 00013 三十载,书写诚实守信的“温州样本” 2018-08-08 浙江日报2018-08-0800011;浙江日报2018-08-0800013;浙江日报2018-08-0800014;浙江日报2018-08-0800015 2 2018年08月0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