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要闻

创建统筹立项、专业规划、项目打包、部门联建机制——

绍兴涉村资源化零为整

  本报讯 (记者 吴勇 通讯员 黄景 邢彬) “大家往这边走,这里是王氏宗祠,是国家级文保单位……”伴着拂面的春风,嵊州市金庭镇华堂村迎来了一批游客。眼前的这个小山村,房屋修葺一新,屋后桃林成片,干净整洁的水泥路直通山外……近10个乡村振兴项目的有效整合实施,让这里一年间顺利实现“蝶变”。

  地处嵊州、新昌、奉化三县(市)交界的华堂村,是“书圣”王羲之的归隐之地,人文资源丰富。多年以来,虽从中央到地方都给村里补助过一些项目资金,但总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规划建设,“书圣故里”这张金名片一直没有“一鸣惊人”。

  “以前村里做项目,都是靠村干部奔波,东向农林局讨一点,西向建设局要一笔。今年修条马路,明年退宅还耕,钱花下去了,事做了不少,但因为没有系统性,老百姓还不理解。”华堂村村委会主任王东春对此感触颇多,“事情年年在做,但是配套的项目没有落地,早先的实事工程也无法彻底发挥作用。”

  “上面一盆水,下面毛毛雨。”多个部门引来的水,看似总量不少,但受制于使用渠道,撒胡椒面般一分派,很难让基层“解渴”。问题倒逼下,绍兴市成立了市农村“五星达标,3A争创”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整合全市所有涉村建设的工作内容,针对性地建立统筹立项、专业规划、项目打包、部门联建的链条式创建机制。

  “这项工作最大的特点是整合,最大的优势在统筹。通过整合部门职能、资源资金、场所功能,统筹政府、社会、群众各个层面资源,集中力量办好大事。”绍兴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比如在不改变资金用途指向的原则下,对涉农资金筹集、管理、使用、监督各环节全程整合,改变以往项目琐碎的情况,实现“一座池子蓄水,一张图纸用水,一个龙头出水”。

  以华堂村为例,自其列入3A级景区村创建规划后,嵊州市农村“五星达标,3A争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请专业团队进行规划设计,经反复论证通过后,由各部门认领项目并提供配套资金,乡镇把关工程进度,村里只需按规划做好配合就可。

  得益于争创机制的转型,短短一年间,华堂村建起了党建主题广场、文化礼堂、书法陈列室,近10座老台门得到保护性修复,千年历史的九曲水圳也焕发风采……“一揽子”累计近800万元的项目资金激励,点亮了村庄建设的一块块拼图,一个集书法、风光、古镇、水文于一体的文化古村重现活力,半年时间吸引了近百批、八万人次游客。

  “‘五星3A’创建开始后,市里对支农资金彻底打破‘围墙’进行深度整合,从‘大水漫灌’变成了‘精准滴灌’,从‘千篇一律’转向‘个性化’定制。按传统方式,一年只能做一两个项目;现在一年多的时间,能做十几个项目。”金庭镇党委书记徐有敏说。

  据悉,去年绍兴市、县两级整合涉村资金59亿元,另设2.5亿元奖补资金,同时还撬动了更多社会资金参与帮扶。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7 绍兴涉村资源化零为整 2018-03-17 6816322 2 2018年03月1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