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观点

让徐玉玉之后
再无“徐玉玉”

  把监管工作做到位,树起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铜墙铁壁,以应对更加复杂化、智能化、集团化的骗局,让互联网信息时代永远不再有下一个“徐玉玉”。

让徐玉玉之后

再无“徐玉玉”

张 萍

  热点再热,不过三天,是信息爆炸时代一种特殊现象。然而时隔近十一个月,徐玉玉这个名字打破了这一现象,再次让人们体会到某种深切的颤动。

  主犯陈文辉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这一在现行法律框架下进行的顶格判决,显示出了司法机关惩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惩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决心。

  为让此类犯罪受到应有惩处,法律层面的构建工作一直在进行。包括2017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定罪量刑及有关法律适用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定。

  欣慰之余,仍须问一句,法律撑起的正义是否也能就此“顶格”?努力唤不回徐玉玉,能不能保护得了后来者?这也是此案最令人关注的后续发展。孙志刚之死终结了收容遣送制度,魏则西之死冲击了民营医院竞价排名模式,徐玉玉的离去能否阻击大面积存在的网络电信诈骗?答案关乎这个陨落生命最终能达成的社会价值高度。

  根据《2016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54%的网民认为个人信息泄露情况严重,84%的网民曾感受到因此带来的不良影响。另有数据显示,去年全国专业从事网络诈骗活动的犯罪分子多达160万人,一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00多亿元。

  从整改虚拟运营商、步入手机实名制时代,到出台《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等条例,都在致力于守护徐玉玉们的信息安全。但还应看到,依然有人被网络电信诈骗骚扰,能够幸免于成为徐玉玉,可能获益于防骗意识的不断增强,可能因为遇到的骗术不够高明,也可能只是运气好了一点点而已。

  通过个体的生命代价推动社会治理的进步,代价虽然大了一点,却是告慰逝者的唯一选项。现在,司法审判把徐玉玉遭遇带来的锐痛感,化作了惩罚不法分子的有力作为,但一切还不能就此结束。这种锐痛感还可以产生更大推力,进一步去敦促相关部门真正把法律法规落到实处,把监管工作做到位,树起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铜墙铁壁,以应对更加复杂化、智能化、集团化的骗局,让互联网信息时代永远不再有下一个“徐玉玉”。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6 让徐玉玉之后
再无“徐玉玉”
2017-07-20 浙江日报2017-07-2000006;4596168 2 2017年07月2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