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深读·人文世界

静心不易
坚守可贵

  采访一个个独门专业,我更加明白了“静心”的不易,也知道了“坚守”的可贵,需要付出很大的勇气,承受很大的孤独。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有一个乐器制造独门专业,目前主要制造小提琴,接下来还要聘请俞小鲁大师来教授民族乐器琵琶制作技艺。专业负责人胡晓光向我讲了一个贝森朵夫钢琴的故事:奥地利的贝森朵夫钢琴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了,每年手工生产十几台,每台售价几百万元,是全世界最著名的钢琴。他们的生产总监拍着胸脯对来参观的客人说,这儿的每台钢琴都有灵性。

  “流水线上是造不出真正的好琴的。”胡晓光说。

  我们需要流水线上造出来的琴,但也需要手工做的琴,因为后者更稀缺,代表着品质的高峰。以手作为特色的传统手艺,无不浸透着时间、汗水、孤独、灵性,是创造力的物化,是文化的瑰宝,越是走近独门专业,这一点感受越深。

  走近手艺人,会感受到他们身上那种现代人身上少有的静气。独门专业传承的是传统手艺,也是理念、情感。手艺人常常提到的“吃苦”“刻苦”,都有一个“苦”字,学艺没有捷径,在“苦”字面前,大家平等,学艺就好比修行,一丝不苟,万般艰辛,才能淬炼出极致。

  其实不单是传统手艺,所有需要坐上“十年冷板凳”的领域,都正面临着传承危机。现代生活的丰富多彩,让一个人沉下心来学手艺变得越来越难。把手艺传下去,就得对年轻人尽好引导之责。传承传统手艺,就是匡正世道人心。

  传统手艺的传承,从过去的师徒授受到现代社会的专业培养,变革的驱动力在于产业经济的用人需求,而能让手艺存活至今的土壤是地域文化。《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就是既看到了要保护和培养传承人,也看到了要培养受众。

  传统手艺的精细,透着古人惜物的情怀,做一样东西时想的是要传很多代,所以不短视。懂得珍惜资源,懂得细水长流,才可持续,对今天而言,无疑是一种镜鉴。走近独门专业就会发现,校内校外许多人都在努力让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他们希望在改良创新的同时,也能多一些思考,多一些敬畏,将精华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传承好传统手艺,就是体味和亲近传统文化中的智慧。

  独门专业是冷门的、小众的,所以才不会像过热的专业一样存在泡沫,说不定有一天,独门专业也会“热”起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写下注脚,但愿那时候有更多人成为传统工艺的知音,呵护传承者的匠心。

  在日益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越来越多人开始向往慢活、精品,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是必然趋势。前段时间,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制定出台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说明当前传统工艺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传统工艺振兴迎来了最有利的条件和历史时机。

  世界变得很快,但不变的东西一直都在。古老技艺能走到今天,是匠人的精神代代传承,是文化的基因代代传承。技艺不会消失,是因为文化不会消失。


浙江日报 深读·人文世界 00011 静心不易
坚守可贵
2017-07-07 浙江日报2017-07-0700006 2 2017年07月0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