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美丽乡村·读村记

一段史料牵出延续500多年的中韩情谊

越溪,漂洋过海来看你

  在天台山脉俯冲向三门湾入海的末端,古老的宁海越溪乡王干山名不见经传。

  83岁的应四官生在大山,长在大山,他所知道的越溪村,只是越溪乡的一个中心村,20年前还几乎与世隔绝。一条小山路,是村民和外界交流的唯一通道。

  可是,就是这个老旧的小山村,这些年时常有韩国客人造访。应四官说:“大半辈子在山里呆着,他们算是我平生见到的第一拨外国人了!”对这样的场景,村里人早已司空见惯,他们知道,纷至沓来的韩国人并非前来探险的驴友,他们是为寻找500年前的一个故事来而的。

  正因着这个故事,偏僻的越溪村开始与世界连接。

  崔校理海上历险

  越溪村的东面,有一道小山坡。山不高,遍地是幽香的茶叶。早在1488年,这里曾是越溪巡检司城,宁海县的东大门。

  几乎同一年,朝鲜王朝35岁的崔溥,奉命在济州岛执行公务。崔溥是朝鲜弘文馆副校理,官居五品。少年得志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不久之后,自己会流落到异国他乡一个叫越溪的地方。

  那年正月初二,崔溥惊闻父亲去世的噩耗,一行43人从济州岛出发千里奔丧。谁料天有不测风云,途中遇风浪,海船岌岌可危,还迷失了方向,食物与水也所剩无几。最后,一船人只能靠喝自己的尿维持生命。

  崔溥等一船人挣扎着在海上漂了14个艰难的昼夜,才看到隐约的山麓山村,就是今天与越溪村毗邻的地方。

  上岸后,崔溥用尽力气拼命招手求救。可当时海寇猖狂,老百姓看到这群奇装异服的人,立时慌了神,敲锣打鼓示警,闻讯赶来的村民一路追打他们。

  “以礼待人,才能得到认可。”一片混乱中,崔溥冷静了下来,打不还手,不停作揖。村民觉得蹊跷,便停了手,报告当地官吏。当时的朝鲜王朝只有语言,没有本国文字,书面文字用的就是汉语。崔溥就用中文写下了自己的身份与遭遇。

  村民知道自己错怪友人,纷纷拿出米浆、稀粥和好酒好茶,招待崔溥一行。这或许能算得上小山村最早的“外交”了。

  住了几夜后,崔溥启程回国。当时宁海有位进士,名叫张辅,广交贤士,邀请崔溥到家中做客。两人侃侃而谈,事后,张辅把交谈写成文章《送朝鲜崔校理序》,成了中国记录崔溥漂海的文献。而崔溥更感念其热情款待,告别越溪村时发出感慨:“一天之下皆吾兄弟。”

  惜别后,崔溥从越溪出发,到宁波、杭州,再沿京杭大运河到达北京,然后经鸭绿江回国。这一路,宁海是他绝处逢生的转折点,而越溪村则是他获救后受礼遇的地方。

  韩国客宁海寻踪

  往后的数百年间,崔溥那段惊心动魄的经历,经时光打磨后逐渐沉淀。越溪村人早已淡忘了这段历史,而在韩国,故事却因崔溥留下的一本《漂海录》,被广为流传。

  《漂海录》以汉文著写,约5.4万余字,记述了崔溥全程8000余里、历时149天的历险及见闻。这本书在古代朝鲜极受重视,从公元1571年起至1896年,先后印行过5个版次。几百年来,崔溥的后裔也一直循着书中的线索,找寻祖先当年暂居过的小山村。只不过,信息不通的越溪村,对这一切还茫然不知。

  2001年前后,一直研究宁海地方史的童章回,似乎觉察到了什么,他在一大堆文献里面,发现了张辅写的《送朝鲜崔校理序》。

  敏感的童章回一边把史料复印件经“中韩文化研究所”送到韩国,一边和杨古城等几位民间学者多次展开野外实地考察,最终确认,与如今的越溪乡毗邻的牛头山,就是崔溥的登陆点,而越溪,就是崔溥一直念念不忘、说着“兄弟”二字的地方。

  这一发现,让越溪这个偏僻的小山村不再沉寂。

  “想要去当年崔溥受到帮助的地方,感谢一下!”自从越溪村的这段历史浮出水面,崔溥的几位第12至第18代孙就存下念想。远在宁海的童章回,也开始了一遍遍奔走,极力促成500年前的一场友谊再次交集。

  一笔笔崔溥后裔捐助的资金,从韩国送到越溪村。童章回回忆道:“当时觉得很感动,就为了几顿饭之恩,崔溥后裔要在越溪建造一个纪念碑,永远铭记这份恩情,还捐助了越溪村的小学,未来,这些点滴将会是‘漂海情缘’的后续篇。”

  2002年7月11日,纪念碑在越溪村正式落成。当天,小村庄一下子涌来108位身背大包小包的韩国客人,个个兴致勃勃,面带喜色。其中就有崔溥的第12至第18代孙、韩国儒学界元老、《漂海录》研究学者等等。

  这群人看起来是个奇特的组合,大部人已经白发苍苍,有的还坐着轮椅,需要别人帮忙抬上台阶。但到了纪念碑前,个个神情敬畏。“此后,几乎每年都会有成群专门来缅怀的韩国人闯进小山村。”童章回说,每一次,当那些穿着韩服的人拉着他的手连声说“谢谢”时,他心里总是暖暖的。

  小山村沧海桑田

  2016年6月6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落在越溪的王干山上,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颤抖着摊开一张写满字的纸,清了清嗓子,郑重宣读一份倡议:“我们从越溪村出发,寻找海上丝绸之路标志地!”

  这是一个小山村向世界发出的声音。

  崔溥从越溪出发的回国之路,重叠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它就像是一条神奇的彩带,跨越浩瀚的海洋,把越溪与世界连接在一起。

  如今的越溪早已沧海桑田,不再是当年那个羞涩的小山村。站在王干山山顶向下俯瞰,目光所及之处,都是星罗棋布的海水养殖塘。日出时,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养殖塘上,仿佛给水面镀上一层金色的薄纱。在这里,由沧海变成的桑田面积约有4万余亩,是宁海最大的滩涂养殖区。而最近,作为全国最大的景观式滩涂与海水养殖基地,越溪“沧海桑田”成功申请到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

  “海外客”来了。23岁的韩国学生张钟哲和几个同学寻到了越溪。年轻一代的外来客,并不痴迷崔溥在此处落下的烙印,他们更好奇沧海桑田的变化。仅今年五一,越溪的外来客就有上千人,其中有不少是外国人。

  今年,考虑到游客日益增多,越溪乡又投资100万元,在原有基础上建了一条200米的木栈道,让游客们能够全景式体验观景步道所经的绚烂风情。此外,他们还利用山上闲置的民居,打造“观日民宿”。

  未来,小山村会有更充足的底气,来迎接“海外客”。越溪乡党委书记陈海燕告诉记者,他们将以王干山为核心,投资5亿元打造一个8平方公里的4A级景区。目前,王干山旅游开发领导小组已成立,并设立王干山开发办公室,委托专家编制王干山区块旅游策划方案。目前,旅游招商工作已经启动,计划3年投资3000万元,用于精品民宿、农家餐饮及休闲农业的开发。

  越过荆棘,隔着500多年的光阴,陈海燕陪我们重新踏上崔溥走过的古道。而我们期待着,这个走向世界的小山村,会迎来新一轮“沧海桑田”的巨变。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读村记 00019 越溪,漂洋过海来看你 2016-06-28 1649499 2 2016年06月2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