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时评

面对医生,请选择相信

  医患的共同敌人是疾病,为战胜敌人,得同仇敌忾。怀疑的死结必须解开,患者既然是主动问诊,就有责任首先选择信任。无论如何,不伤害医生是一个最基本的底线。

面对医生,请选择相信

肖 纯

  一张老照片最近在网上疯传:一个四五岁的小孩与一位老者互相作揖行礼,腰弯成90度。这位长者就是浙医二院前身广济医院的院长、苏格兰医生梅藤更。在当前的语境下,这样的场面是如此的遥远而陌生。

  5月8日早晨开始,许多网民的QQ和微信头像换成了一条黑丝带,以此悼念广东省人民医院被暴徒砍30多刀,最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辞世的陈仲伟医生。他的离世又一次刺痛了国人,这是继魏则西之后人们记住的又一个名字。

  近年来的暴力伤医事件无需重温,也让人不忍回首。有人觉得陈仲伟之死是一个偶然,毕竟“精神病患者”行凶属于小概率事件。但此事却给无数人造成了实实在在的群体性恐慌。一条条黑丝带,与其说是弥漫着悲伤,不如说是控诉着愤怒。医生的不安与委屈被这一起极端事件点燃,相关的感慨充斥着网络。

  “彼有急需,我接济之。我愿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这是2400多年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至今都是从医人员入学的第一课。

  现在与《希波克拉底誓言》订立契约的人越来越少。数据表明,报考医学专业的人数正在逐年下降,有的医学院甚至招不满学生。这在20年前是难以想象的。

  一直以来,人们看待医患关系容易陷入二元对立。医生被杀就同情医生,患者一死就同情患者,非此即彼会遮蔽理性的思考。其实医患本是同命相连的共同体,要么共赢、要么双输。近年来此起彼伏的暴力伤医事件,其实是弱者杀向弱者。

  按照一些人惯性的思路,可能又准备控诉制度,仿佛是制度导致了如今畸形的医患关系。这样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制度的完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就事论事,本案中折射出的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更令人唏嘘。

  悬壶济世,医生本该被社会尊重、被患者信任,却在反复妖魔化后沦为弱者,这对全社会无异于一场灾难。放任医患间的暴戾之气继续蔓延,患者最终是最大的受害者。笔者无意拿“最终受害的还是患者”来吓唬患者,但确实很难想象,时常被医闹困扰、总惦记被患者“报仇”的医生,还能平静信守《希波克拉底誓言》。

  三十年前北岛的那首“告诉你,世界,我不相信!” 带着少年人的血气,到如今更多是犬儒与失败主义。更有甚者还患上“质疑强迫症”,到了“怀疑一切”的程度。比如看到新闻,有些人的第一反应总是:我不信这就是事实的真相。

  尽管当下社会流行着质疑,但为了让生活更美好,很多时候依旧需要无条件去相信,医患之间就该如此。说得夸张点,也许病人什么都可以失去,就是不能失去对医生的信任。某种程度上,只要患者选择走进医院,就必须相信医生,哪怕因为专业原因,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等疑虑。

  诚然,患者有很多理由:医生会不会因看的病人多就敷衍了事?医生有没有医德,会不会乱开药?现在又多了一个担心,这科室会不会转包出去了?而且患者的这些担心在现实中确实存在。

  不过这些毕竟属于个案,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让这些成为质疑医生甚至伤害医生的借口。医患关系的修复依赖于制度的完善,更依赖于病人抛弃偏见、选择信任。否则即使制度建立了,价值观的扭曲、信任的离席还是会让医患关系沦为无解的恶性循环。

  令人遗憾的是,到现在都还有博眼球的言论,诸如“缺乏医学专业知识的病患、记者难以识破那些莆田系庸医的真相,但对于拥有专业知识的医生共同体来说,他们应该心知肚明。”结论竟然是:陈仲伟事件中医生共同体的愤怒也是自私的。

  值得一提的是,让患者粉碎质疑,并不是回避医生的责任。如果还有人对此怀疑,只能说明又一次把患者和医生对立。医患的共同敌人是疾病,为战胜敌人,得同仇敌忾。怀疑的死结必须解开,患者既然是主动问诊,就有责任首先选择信任。无论如何,不伤害医生是一个最基本的底线。

  一位女政治家曾说:“真正的改变是通过理解、同情、正义、爱心后的内在变化。” 改善自己是改善世界的必由之路。未来中国的使命也是改革,构建民主、法治的社会制度,但公民的担当、信任的觉醒依旧是重要前提。

  马丁·路德·金认为:“黑暗不能驱走黑暗,只有光明才能做到。仇恨不能驱走仇恨,只有爱心才能做到。”往大了说,这是一场决定民族未来命运的价值观博弈。光明属于中国,前提是每一个中国人选择相信,并矢志不渝。


浙江日报 时评 00015 面对医生,请选择相信 2016-05-10 浙江日报2016-05-1000007;1532984 2 2016年05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