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美丽乡村·望乡

筑路、栽树、种荷,磐安藤潭岗期待蜕变

荷塘月色,可有客来

  核心提示:往年的5月,村外的田里该是一片生机勃勃的青叶。那是有着“美人腿”之誉的茭白,也是磐安县尖山镇藤潭岗村村民十几年来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

  但如今的田里,望过去是一片片水潭,水面上零零落落地浮着些小荷叶。田里的生机不见了?农民的生计怎么办?

  其实,这个经历过两次蜕变的小山村,正在憧憬着第三次蜕变:村民们抛弃赖以创收十几年的茭白,改种荷花,期待这样的“花心”,换来小山村未来的无限生机。

筑路、栽树、种荷,磐安藤潭岗期待蜕变

荷塘月色,可有客来

本报记者 傅颖杰 杨振华 县委报道组 吴警兵 卢伟星

  有女不嫁藤潭岗

  活怕藤潭岗,死怕阎罗王。

  说起昔日的村庄面貌,村民总不忘提起这句曾在当地流传甚广的俚语。除了山少柴少、土地单薄粮食少,姑娘怕嫁藤潭岗、外人怕到藤潭岗的另一大原因,就是路。

  藤潭岗过去是附近马塘、尚湖、赵界等地村民到尖山赶集的必经之路。这实在是一个让人害怕的山岗,一路的“黄金泥”,每逢雨天,金黄的泥巴粘住鞋不说,带起的泥浪一个劲地往裤腿上“爬”。过了藤潭岗,人人都成了名副其实的“泥腿子”,更有甚者成了“泥人”。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这句常用来形容路差的俗语,在藤潭岗还有另一种解读:雨天骑车经过藤潭岗,泥泞不堪又容易滑倒,不是人骑车,而是“车骑人”,得人扛着车子走。

  交通的不便,让村民的收入也成了大问题。茶叶和茭白是村民两大主要收入来源,但收获的时候,往往因为运不出,而客商不愿上门收购,导致卖不出好价,没多少收成。

  1999年,村党支部书记杨贺龙带领村民发起了一次修路活动,用现在最时髦的词,叫众筹修路。全村每家每户出钱出力,有钱的多凑点钱,钱少的多出点工,奋战了好些个日日夜夜,终于修了一条宽5米、长1.5公里的水泥路。

  外村人总算不怕到藤潭岗来了,特别是外村的姑娘们,终于愿意嫁到藤潭岗来了。

  但水泥路有了,藤潭岗依然是个破败衰落的村。特别每逢暴风雨雪,村庄里成片摇摇欲坠的房子,令人感到担忧。

  从2005年开始,藤潭岗开展了持续3年的旧村改造,一幢幢新楼矗立而起,取代一间间危房,让这个老村重现生机,完成了第一次蜕变。

  最是红豆寄相思

  藤潭岗村西南角,有一株枫香树,四株南方红豆杉,村民说树龄均超过600年。

  老人介绍,这片古树林,相传是元代“儒林四杰”之一的黄溍所栽下。藤潭岗村黄氏太公从义乌迁来定居,去世后就安葬在一株枫香树下。作为兄弟,黄溍得知后赶来吊唁,并带来了几株南方红豆杉,种在枫香树旁以纪念。

  高山台地,气候宜人;皇城湖畔,风光旖旎。绿水青山好空气的藤潭岗村,2007年抓住机遇开始发展农家乐。红豆杉古树林,成了藤潭岗的独特资源。

  5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天然形成一个小公园,是村民休憩乘凉的场所。村里对其加以改造,挂上秋千,成了游客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同时村里绿化也以红豆杉为主,突出“红豆杉林”主题。

  但游客来了,玩的地方还是不够多,留不住人。村两委下了大决心,筹集大笔资金,在红豆杉林东侧挖了个一万多平方米的藤潭湖,并在湖边铺设游步道,新建水上游乐项目。为方便农家乐接待游客,村里又建了休闲广场,包括停车场、舞池和篮球场,停车场可容纳十几辆大巴车。

  村民从过去的靠天靠山靠地吃饭,开始靠卖“风景”挣钱,一辆辆载着上海、杭州等地游客的大巴车驶进村里,让这个小山村迎来了第二次蜕变。

  一角荷池惹人怜

  全村128户,先后开办农家乐十多家,比例仅在10%左右,在村党支部书记杨贺龙看来,藤潭岗村还有潜力可挖。但更多的村民在观望,想开农家乐,又怕没客源。

  怎样吸引游客,怎样留住游客,怎样让更多村民分享农村休闲旅游热的蛋糕?杨贺龙一直观察着周边村庄的变化。

  尖山镇管头村,是磐安最早开始发展农家乐的,村里有以火山喷发形成的黑色玄武岩砌造而成的古民居群,“乌石村”之名名闻遐迩。现在村里几乎家家户户在办农家乐,已有近3000个床位,去年管头村的旅游总收入达到6000万元,抵得上一个景区。

  隔壁相邻的陈界村,和藤潭岗一样,是磐安县第二批发展农家乐的村子。陈界以“药园”为主题,村民房前屋后栽上铁皮石斛、杜仲、金银花、菊花等百余种中药材,全村仅75户,但其农家乐开办数量和床位却是藤潭岗的一倍。

  看看人家,再想想自己,来到藤潭岗的游客,总是抱怨村里景点太少,除了红豆杉林、藤潭湖,藤潭岗还能用什么吸引游客,完成第三次蜕变?

  从1984年至今,因照顾家人卸任3年外,杨贺龙一直担任藤潭岗村党支部书记。这位现年58岁的老支书苦苦思索,最后在村前一口小池塘里找到了答案。

  池塘里种了一角的荷花,盛开之际,来村里的游客总会惊叫着跑过去,大家围着可怜的几朵荷花,一个劲儿地拍照。

  几朵荷花就把游客高兴坏了,如果有成片的荷花呢?发动陈界村村民一起参与,把原来种植茭白的田地,改成荷塘,推出一个百亩“荷花谷”,游客会不会慕名纷至沓来?

  只待莲叶无穷碧

  茭田变荷塘,杨贺龙最初提出这个想法,是在2014年。这一年,磐安被中国蔬菜流通协会正式授予“中国高山茭白之乡”荣誉称号。

  藤潭岗村和陈界村,正是高山茭白种植村。放着好好的茭白不种,改去种花,这么“花心”的选择,在杨贺龙召集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开会时,当场被否决了。

  村民孙池兴种茭白十几年了,对茭白的种植和收益,了如指掌。种茭白虽然辛苦,但少不了赚头。茭白的收购价,每年会有起伏,好的时候可以达到4.5元一斤,低时1.2元一斤也卖过,亩产一般不会少于2000斤,按照2元一斤算,一亩地至少也能有4000元。

  种荷花,光好看,能赚钱吗?

  按照杨贺龙的计划,打造“荷花谷”,涉及到80多户村民。要一户户去磨嘴皮子说服他们,并不容易。这个计划一直到今年年初,终于得到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藤潭岗地处海拔500多米的高山台地,来这里避暑的游客络绎不绝。如果能呈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暑期将带来更多游客。

  事不宜迟,村民们说干就干,目标是今年夏天荷花就能惊艳绽放。今年3月10日,恰逢一场大雪,村民们冒着飞雪,下到茭白地里丈量、敲桩。桩子界定的,是“荷花谷”规划中游步道的位置,它将绕整个“荷花谷”一圈。随后,是挖掉茭白,种上荷花……

  村民们想通了,其实荷花种得好,不会比茭白差。卖卖莲蓬,就能抵上卖茭白的收入,最关键的是,荷花盛开吸引来更多游客,能带动旅游业发展,开出更多农家乐,这卖风景的钱,可比面朝黄土背朝天种地的钱好挣多了。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望乡 00019 荷塘月色,可有客来 2016-05-10 浙江日报2016-05-1000008;浙江日报2016-05-1000004 2 2016年05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