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文化

一生做好一件事

  多美的镜头:一家四代,一门猴艺,百年传承。西天取经路上,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

  百年前,春日原野上,章家曾祖就在民间扮演美猴王了,渐渐将田间地头的猴戏演到了十里洋场的大舞台。在上海老闸戏院,南猴王六龄童让自己的11个孩子,都上台演过小猴。

  百年后,春节舞台上,挥着金箍棒的美猴王六小龄童把中国猴戏耍到了纽约时代广场。一条45秒“猴年贺岁”视频短片,将经典重现,把回忆复刻,中华文化点亮了彤红的帝国大厦。

  孙悟空,中国的美猴王——他乐观向上,他永不言败,他真善又美。一个望远的动作、一个拿棒的姿势、一个生气的表情……孙悟空,虽是一个高度凝练的艺术形象,但其精神却蕴含在华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里。

  明朝白话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中国人心中的超级英雄。而把悟空变成活生生形象的,是清末民初的戏曲,杨小楼、盖叫天、六龄童、李万春等人戴着雉鸡翎,眨着火眼金睛,在台上翻打扑跌,把猴戏唱成了一个独特的流派。

  春天是浓浓的思念。我们常会想念那些曾经的美猴王,他的容颜,他的言语,他的目光。乡间草台上芳香或精致的气息,都曾给予过百姓些许的温暖、感动,所以记得。

  事实上,中国人对章家的故事并不陌生。一出绍剧《大闹天宫》,一部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部电视连续剧《西游记》,这些曾经的故事,跨越世纪仍鲜活如初。

  了不起!一出猴戏救活一个绍剧剧种。一部电影让伟人留下笔墨:“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一部电视连续剧,闪亮了数亿万中外观众的眼。

  盛妆而吉祥的丙申猴年,给美猴王的观众以温馨,给跋涉的美猴王以希冀。

  都看见了,那张在网络疯转的照片:56岁的六小龄童匍匐于台侧良久等候上场,敬业之心,让人动容。

  “晚会也好,作品也罢,你需要有凌云志,也要有脚下根。”网友们百万条留言:美哭了,为六小龄童点赞。

  孙悟空,是六小龄童一生的高峰——多少个春夏秋冬,多少的风风雨雨。就在30年前拍摄《西游记》时,六小龄童吃的是雪泡馍,浑身都是泥和草根,外景地没有水,地上撒了马尿往脸上糊。孙悟空和六小龄童是融在一起的。

  虽然,上世纪90年代的《大话西游》,少了点神性,多了点搞笑,颠覆了人们以往对孙悟空的认知;虽然,这些年IP风刮遍了大江南北,由孙悟空衍生而来的IP产品多到无法列举。他被人们装在手机里的游戏,被幻化成各类的文创产品,他变成了大学教授管理学的特殊案例……

  但是,回过头来,我们还是更喜欢六小龄童扮演的孙悟空,因为经典就是经典。人们常说,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对中国观众来说,一万个人心中可能只有他这一个美猴王。别人演,人们会评论“像不像”,唯独对他,人们认为,他就是孙悟空!

  用六小龄童的话就是,“演孙悟空就是我的命”。他用灵巧大手高擎金箍棒,用满腔热情筋斗云翻,跋山、涉水、经风、沐雨,带着西天取经的勇气远征,不让生命在下一个火焰山熄灭。

  他曾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西天取经的行者,要历经人生的九九八十一难,苦练七十二变才能笑对八十一难。孙悟空压在五行山的时候,看似最难的节点,恰恰是最大的希望。

  煦煦诗意,亘古如斯。江南美猴王一生所做的,都是为了猴戏的付出。一个人一生做好、做精一件事,就非常了不起了。

  新年是咚咚奋进的鼓点。伴随着一场瑞雪一场春雨,崭新的丙申年人们有无限期待:下一个猴年,美猴王六小龄童就69岁了。只要大众百姓愿意看,他当然会坚持,老爸六龄童不就演到了80多岁!

  你看,从戏里的花果山下来,美猴王几乎年年环游世界。带着孙悟空的故事,六小龄童走进了国内外几百所校园讲演,场场爆满——名副其实地又讲又演,让更多的中外青年对“西游文化”产生兴趣——中国孩子更应该有一个像美国迪士尼那样的主题乐园,甚至建到纽约、巴黎和伦敦去。

  猴戏艺术,不仅属于章氏家族,更属于中国,属于全人类。


浙江日报 文化 00013 一生做好一件事 2016-02-22 12808033 2 2016年02月22日 星期一